冬至節氣也有人稱為“冬節”,因為這天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那么福建人民在冬節這天都有什么獨特的飲食風俗呢?其實在福建不同的地方風俗也是不同的,下面就為大家盤點福建各地的冬節食俗。》》2017冬至是幾月幾日 今年什么時候冬至時間
泉州風俗有“冬節不回家無祖”之說,故出門在外者,都會盡可能回家過節謁祖。冬節早晨,要煮甜丸湯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湯為早餐。有的人家還于餐后留下幾粒米丸,粘于門上,稱“敬門神”。泉州人吃丸,稱元宵丸為“頭丸(圓)”,冬節為“尾丸(圓)”,這樣頭尾都圓,是意味著全家人整年從頭到尾一切圓滿。》》冬至是什么意思冬至的由來傳說
廈門人對鴨可以說是情有獨鐘,一年四季都在吃鴨,鹽鴨、醬鴨、烤鴨、四物燉鴨,冬至吃姜母鴨。姜母鴨以紅面番鴨為原料,用芝麻油將鴨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燉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潤肺、養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別滋補。姜母鴨自家做的比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開始排隊買姜母鴨。
福州人搓“米時”(是一個字,xi第四聲)時,桌上置竹籮,籮中放紅桔數粒、紅筷一雙、紙花一對等。搓“米時”也稱“搓圓”,寓意團圓;“米時”則象征“時來運轉”。搓“米時”由全家人圍坐在圓桌周圍,邊搓“米時”,邊唱歌。
漳州的風俗,要吃冬至糖圓。節日前夕,家家戶戶用糯米磨粉搓丸,放置在竹篩上。第二天清晨放入紅糖鍋內煮熟,作為節日早餐。舊時農在這一天還要到祠堂祭祖。
天氣漸冷,“老龍巖”們就會到山里采苧麻或是艾草搗碎,和糯米粉揉勻后,面團就呈淡綠色,作為“鬼糕”的皮。至于餡料,通常會用梅菜、筍干、香菇,配著五花肉,調味,炒熟。待草葉味從蒸籠蓋邊飄出,“綠衣”略帶晶瑩剔透之感時,拿出咬上一口,皮又糯又軟,帶著油花花的餡配上草葉味,反倒覺得清爽。
沙縣人的湯圓,湯汁中喜歡配于竹筍、香菜等作料。因為沙縣臨近三明市區,所有有些習俗已經逐步消失,一些傳統的習俗,比如舞龍舞獅什么的估計只有在鄉下可以見到。
將樂農村過冬至,有用豆粉、黑芝麻紅糖拌糍粑招待客人的習俗,以表吉利,然后蘸上豆粉、黑芝麻、紅糖等配制的佐料,吃起來柔韌鮮滑,香甜可口。
客家人稱冬至為“冬節”、“亞節”。寧化流傳著這樣的民諺:“冬至至長長也短,夏至至短短也長。”所以冬至他們會進補和釀米酒、制臘味等,而鄉民們進補首選的是狗肉,那天他們大都買小狗宰殺,用狗肉配一些如當歸、黨參、熟地、黃芪、人參等補血補氣的中藥煨或清燉后食用,且須早晨起來服用。也有一些鄉民取豬蹄、公雞等配補藥燉食。
相關閱讀:
你知道嗎?就像清明節一樣,冬至也不可以送“祝福”的!
在清代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中便有提到,“冬至:州人(指泉州府,包括當時的同安廈門)不相賀,祭祠堂。”對閩南人來說,冬至與清明、中元節、除夕一樣,是四大祭祖節日。所以閩南的冬至,不能說“冬至快樂”,這跟祭祖的習俗有關。
【做法】
糯米丸子滾糖漿 這種湯圓沒有餡
在閩南地區,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這一天,吃湯圓與祭祖是必不可少的兩大習俗。
昨天一大早,許小姐便跟著爸爸做起了湯圓。先用油鍋化開紅糖,待形成糖漿后,再將搓好的糯米團子倒下去,這樣便形成了極具閩南特色的湯圓。許小姐特意裝了一盒去與同事分享,不少外地同事頭一次見這樣沒有餡、淋上紅糖漿的湯圓,大呼新奇。
林小姐也懷念起小時候奶奶做的湯圓,糯米要提前兩天浸好,冬至當天清晨4點,奶奶便起床開始磨糯米漿,然后裝進棉布袋,還要用石頭壓,最后形成了糯米團,再一個個地“搓”成丸子。接著奶奶把白糖或紅糖倒進鍋里的開水中,慢慢化成糖漿,再把湯圓倒進去,撈出來后,還可以撒點花生粉加白糖,會更有味。有時候為了祭祖,奶奶還會用胭脂紅色素揉進糯米團子中,出來后變成了艷紅的湯圓。“我們的湯圓沒有餡,只有糖漿裹住。”林小姐說。
吃過冬至湯圓后,孩子們便會被大人告知:“你又長了一歲了。”
【習俗】
吃湯圓不忘祭祖 泉州還流行掃墓
湯圓出鍋后,第一碗得先供在家中的菩薩或者祖先牌位前,以示尊敬。今年59歲的蔡女士說,有些人家的祖先牌位放在廟里,還會端上湯圓與好菜去廟里供給祖先,并要為他們燒點金銀紙祭拜。
泉州晉江一帶,人們過冬至時,除了早上吃湯圓外,也會去廟里“拜拜”,中午則準備米飯與熟食,供奉在祠堂中祭祖。
在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掃墓的習俗。如海南、潮汕地區,福建則有泉州德化、永春、安溪以及莆田等部分地區。很多在外工作、做生意的人,都會返鄉在冬至這天祭祖后上山掃墓,非常熱鬧。
另外,同安民俗專家蔣大營表示,在閩南部分地區,過去流行著“做冬”的習俗。即每年冬至時,家族中選一名已婚人士來操辦宴席,中午請全家族的已婚者來“吃冬”,肉要大塊,菜要管夠。
“有些人當初借錢結婚,生了兒子后,又輪到他們家‘做冬’,不能推掉,就只能賣掉兒子來‘做冬’了。這是過去發生過的真人真事。”蔣大營說,“做冬”這一習俗已經消失了很多年了,但是近年來某些地方又開始流行起來。
【相關新聞】
千余人到中醫院 冬至日貼三九貼
本報訊(通訊員 李琪彬 記者 蘇奇)昨天是冬至日,也是“三九貼”首日,不少市民前往市中醫院貼敷“三九貼”。據統計,到中醫院貼敷的市民達1400多人,其中兒童800多人。
“早晨7點5分就已經有家長帶著孩子排隊等候貼‘三九貼’。”市中醫院小兒科副主任醫師陳四文說,近段時間,天氣轉涼,呼吸道患兒逐漸增多,許多兒童容易反復感冒、咳喘,從中醫角度而言,小兒臟腑未充、氣血不足,五臟六腑處于生長、完善階段,易為外邪所傷而患病。“三九貼”操作簡便易行,療效好而副作用小,連續敷貼兩三年后,能使經絡氣血貫通,顯著提高免疫能力,增強抗病能力。
中醫院針灸科副主任張衛介紹,三九貼主要適用于寒涼、冷空氣導致的疾病,以及過敏性疾病,例如,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竇炎、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咽喉炎,以及怕冷反復感冒者。辦公一族如頸腰椎病的高發人群,也可通過貼敷來補陽氣,從而緩解疼痛。
專家提醒,“三九貼”是“三伏貼”的延續,如已貼過“三伏貼”,最好再繼續貼“三九貼”以鞏固治療,可減少冬季發病幾率。即使夏天沒有貼“三伏貼”,冬天仍可貼“三九貼”。貼敷治療三年一個療程,最好三年內的每個“三伏天”和“三九天”都要按時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