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4月9日電(記者孫麗萍)記者9日獲悉,上海音樂學院教授、竹笛演奏家唐俊喬領銜的藝術家團隊已成功復原8000年前中國先民們制作、吹奏的賈湖骨笛,并以此為靈感創作了大型原創民族器樂劇《笛韻天籟》。在今年5月舉行的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上,《笛韻天籟》將登臺首演,讓人們傾聽來自遠古的“中國之音”。
骨笛是我國最古老的樂器。事實上,笛是最具中國文化韻味的樂器之一。與笛同屬中國民族樂器的二胡、琵琶等,無不具有舶來文化基因,唯有笛子是源自中國文化、土生土長的樂器。上世紀80年代,考古工作者曾在河南舞陽縣賈湖村發掘出30多支用丹頂鶴尺骨制成的骨笛。賈湖骨笛是我國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也被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
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唐俊喬介紹說,賈湖骨笛出土之際,素有“江南笛王”之譽的浙派笛藝創始人趙松庭受邀吹奏骨笛,留下了珍貴的音樂資料。趙松庭曾希望復原賈湖骨笛并登臺演奏,但他心愿未了便抱憾辭世。
2016年底,作為趙松庭的女弟子,唐俊喬申請國家藝術基金支持繼續推動復原工作。唐俊喬邀請資深制笛師王建宏共同復原賈湖骨笛,歷時一年,試驗60余次。根據我國已有考古發掘的相關研究成果,先后采用紅木、紫檀、杉木、紫竹、湘妃竹、苦竹、樹脂合成材料等進行反復實踐和實驗。最終,他們以樹脂合成材料和苦竹復原出了“非常接近”賈湖骨笛的音色。對比當年趙松庭留下的音頻資料,上海音樂學院團隊復原后的“仿制骨笛”與賈湖骨笛音色接近,但音準更準確、音質更豐滿。
在上海音樂學院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同為趙松庭弟子的浙江民族管弦協會會長蔣國基即興吹奏了仿制骨笛。記者看到,骨笛形狀小巧,僅十多公分長,兩端保留鳥骨特征,骨頭上有大小不同的孔洞,吹奏時笛聲悠揚,音色高亢嘹亮。
上海音樂學院院長林在勇介紹,笛是中國民族樂器,也是中華文化的載體與文化符號之一。成功復原賈湖骨笛后,上音組建了陣容強大的創作團隊,包括作曲家許舒亞、多媒體音樂制作人代曉蓉、中國歌劇舞劇院編劇徐瑛、中央芭蕾舞團一級編導費波等,共同創作完成了大型原創民族器樂劇《笛韻天籟》,把8000年“笛”的故事活態呈現于舞臺之上,對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進行一次別開生面的藝術解讀”。
據悉,《笛韻天籟》將由唐俊喬、蔣國基和魏思駿主演,藝術風格跨界創新,在音樂上融合了民族器樂、交響樂、電子音樂、合唱等多種元素,在視覺上則以多媒體方式展現夢幻唯美效果,充滿中國氣質。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