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被稱為影視行業風向標的2018年北京電視節目春季交易會在北京會議中心開幕。作為開幕首日的重頭戲,“走進新時代——中國電視劇發展北京論壇”吸引了眾多參會者的關注。針對國產電視劇跟風明顯的頑疾,曾出品《瑯琊榜》《歡樂頌》等佳作的制片人侯鴻亮直言不諱:“每一個創作者還是要看得見自己的內心想要什么,千萬不要考慮這個市場現在流行什么,就去拍什么。我特別驕傲的是,我之前所拍過的所有戲,我個人都是喜歡的。”
對于跟風,侯鴻亮有非常深刻的體會。2015年,由他擔任制片人的諜戰劇《偽裝者》播出后大受歡迎,市面上一下子涌現出20多部類似題材的電視劇,卻大多粗制濫造,無法經受市場的考驗。在他看來,什么題材的劇火了,就跟風拍什么,其實就是自己騙自己。談及即將在今年底開播的創業題材劇《大江大河》,侯鴻亮直言:“改革開放40年了,但是我們沒有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史詩性的電視劇作品來表現中國的現狀,其實這是我們最該表現的。”
這幾年,隨著資本的大量注入,不少國產電視劇產業從業者一直信奉一條“金律”:有了錢,有了流量演員,有了IP,就可以拍一部戲。這種急功近利的想法實際上反映的是一個現狀,即進入影視行業的門檻很低。而近兩年類似《孤芳不自賞》這樣的“IP劇”最后淪為“挨批劇”,已經證明了上述“金律”是走不通的。正如參加論壇的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院院長尹鴻所說:“優質的劇一定不會被這個社會辜負,但過于粗制濫造,缺乏基本的文化自覺,一定會在未來的發展中面臨危機,這個形勢已經非常明顯。”
精品化已經成為整個電視劇行業能夠長遠發展的唯一途徑,演員有演技是精品化的標配。參加論壇的演員陳數前段時間因為在電視劇《和平飯店》中的優秀表演,受到觀眾好評,近期更有觀眾“欽點”她出演一部為中年演技派女演員打造的電視劇《淑女的品格》。她也從表演的角度談了自己對“大女主”的看法,“我們難道只能用最傳統的方式,用女性的柔軟、脆弱、無奈、接受男性幫助的方式去表達女性角色嗎?我想這種方式在今天已經不太適合了,這也給了我勇氣和探索的方向,去表達今天的審美觀念下女性應該呈現的特質。”
事實上,中國電視劇行業的泡沫,如今已經擠破了不少。昨天的論壇上,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客戶總監龍長纓分享了一組數據:2017年通過審批發行的國產電視劇數量是313部,央視索福瑞調查了2017年100個城市所有頻道的電視劇,播出部數是241部。也就是說有70多部電視劇沒能在熒屏上播出,“整個電視劇產品是在逐年緊縮,這也是市場和政策博弈的一個結果。”
各省級衛視的購劇競爭,也早已成為為數不多的一線衛視之間的資源爭奪。龍長纓坦言,從平臺的競爭來講,壟斷競爭的特點越來越明顯,“晚上黃金檔的首輪播出劇已經遵循三七規則,前九家衛視播出的首輪劇占整個市場的70%,占比非常高,但是首播劇的競爭是非常殘酷的,很多頻道都是在咬牙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