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春晚是一個超文本做好“時代感”是拉攏觀眾的情感通道
從央視率先發起到衛視下場爭雄,今天的春晚已經不再是單純的一檔電視文藝節目,而是一個超文本。許多觀眾在感嘆明星搭配驚艷或對某段表演驚嘆不已時,會馬上到互聯網上尋找共鳴。由一臺聯歡性質的晚會發展到深入全民認知的文化符號,春晚在內容上越來越需要與時代接軌。
譬如被幾代觀眾奉為經典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將社會熱點、時代焦點與百姓生活揉雜到一起,并毫無違和,于捧腹大笑中,觀眾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身邊人,也感受到真實生活的冷暖。
“2018年是很不平常的一年,既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又恰逢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一直以來,我們在創作春晚的過程中,都將反映時代精神作為重要內容。” 立足“時代感”的內涵方向,江蘇衛視狗年春晚將謳歌“時代強音”作為重要內容準繩,但在總導演王希看來,“做”只是第一步,“做好”才能真正傳播時代精神這一主旋律。導演組的解決辦法,是既在常規內容里做深,再另起特別策劃把主題吃透。
常說“得語言者得天下”,語言節目自然被視作點題入門。王希透露,題材上弘揚正能量,陣容上邀請到張凱麗、韓童生、魏積安、邵峰、苗阜、王聲這些熟悉的“春節面孔”,先讓觀眾感到親切,才有把作品里的文化內涵成功輸出的可能。“大情懷,小切口,根據這個原則,我們圈定了語言類節目的定制基調。”雖然現階段不方便透露具體內容,但王希指出今年的語言類節目全部由導演組內部自己命題,“從品質和格調兩方面入手,我們首先確定題材,然后組織編劇創作,再來是演員和導演付諸具體演繹,既確保可看性,又要保證節目厚度。”
與此同時,抓住改革開放40周年的節點,聯系元旦新年被“18歲少男少女”刷屏的動態,特別策劃“那一年,我們十八歲”單元,“我們設計了四個時間點,從1978年到2008年,每間隔十年選擇一個代表性人物,看看他們的18歲是什么樣子。”王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