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換季時,10月23日,記者在中心城區走訪中發現,不少商家陸續打出“換季打折”的招牌來吸引消費者。無論是商場、專賣店,還是路邊小店,都有各種各樣的換季打折活動,不少市民抱著反季商品便宜的想法前來購物。但消費者在“血拼”的同時,一定要謹慎小心,以免掉進“打折陷阱”。
圖為23日,市民正在選購打折衣服
換季商品“折扣多”
記者在幾家大型商場看到,商店櫥窗里到處都是打折標語,幾乎所有品牌專柜都掛滿了“全場五折”“滿200贈200”“直降150元”等折扣標簽,還有多倍積分、積分隨心換等消費獎。
“這件連衣裙在剛進入夏季時要五六百元,現在只要100多元,特別劃算。”市民李女士在中心城區一家品牌女裝專柜買到了一件她心儀已久的連衣裙,高興地告訴記者。“趁著現在換季打折,過來買,可以省不少錢。”
在一大型商場內,一品牌女裝店店員表示,“換季消費”是當下市場消費主流,不少消費者會選擇這段時間過來購買換季服裝。不過,之后一個月內,隨著冬季新品陸續上新,將會力壓“換季”的風頭,很多“換季”商品也將會下架。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除了服飾之外,床上用品也刮起“換季風”,空調被、涼席等紛紛下架,電暖器、暖風機、電熱毯等“冬季家電”開始躍升到市場主流位置。
購買時要注意“保質期”
目前正值換季消費旺季,各類促銷活動比較多,市民在購買的同時,要注意“保質期”,不要被誘人的低價沖昏了頭腦。“我曾以兩折的價格買了一雙涼鞋,沒穿幾天就壞了。”市民陳女士無奈地說起換季購買的鞋子,她告訴記者,這雙鞋雖然價格大打折扣,但可能是存貨太久的商品,很容易破損。
同時,有的商家以所謂的“跳樓價”、破產價”,只是把商品的原價提高幾倍,再以打折的名義出售,購買時一定要多留個心。“說是打折,但真正體現出來的卻沒幾家,”趁著下班出來逛街的黃女士搖搖頭,表示不相信這些所謂的折扣,“之前商家故意把價格提到超利潤水平賣,現在換季清貨才降到普通利潤水平,也就是說,之前賺你100%利潤,現在只賺90%,可是這個利潤也是很大的”。
此外,有的換季商品屬于“尾貨”或者“斷碼”,消費者應通過正規渠道,選擇正牌商家進行購買,購買時需留意商品的標簽標識是否齊全,并向商家索取相關購物憑證,一旦發現有質量問題,可進行維權。如果商家聲明是因為質量問題打折出售的,也就是“處理品”,那么就不能因質量問題要求退換了,消費者在購買時一定要考慮好、挑選好。(融媒體記者 施薇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