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預售首日(25日),李佳琦直播間共上架約400個商品,單價從幾十元至上萬元不等。根據每個商品頁面的售價和銷量數據進行初步統計,本場直播的GMV 95億元!相比去年215億元的數字,倒退了一半多。
“全網最低價”,李佳琦能守住嗎?
今年雙十一戰火已經點燃,淘寶天貓、京東和拼多多等平臺將“最低價”作為2023年雙十一促銷口號。然而雙十一剛剛開始,圍繞“最低價”的爭議已出現。
10月24日,“京東采銷喊話李佳琦”沖上了微博熱搜。據媒體報道,京東采銷人員發朋友圈稱,京東收到了品牌海氏的律師函,被投訴某款烤箱價格低于李佳琦直播間售價,違反李佳琦直播間要求品牌簽署“二選一”的底價協議。
隨后各方給出回應,李佳琦所在公司美ONE和海氏均否認了“底價協議”。不過“李佳琦公司美ONE合同細則曝光”“李佳琦直播間的底價協議合理嗎”等熱搜將事件推向高潮。
10月25日,京東家電家居相關負責人在朋友圈公開發文支持此前喊話的采銷人員,并表示要抵制“全網最底價”協議。
事實上,圍繞“最低價”產生的糾紛幾乎出現在每一次大促中,李佳琦直播間首當其沖。
去年雙十一“消費者稱李佳琦直播間產品比官方貴”的消息登上熱搜,一款來自資生堂官方旗艦店的悅薇水乳套裝,李佳琦直播間里顯示到手價為1240元,但在官方旗艦店的同款產品價格為888元,價差達到了300元。即便官方回復是系統故障,為異常訂單,但并沒有平息消費者的情緒。
此前雙十一,巴黎歐萊雅一款安瓶面膜在李佳琦直播間賣出了數十萬的好銷量,直播間價格為429元50片,但是官方旗艦店卻發放了優惠券,最終疊加優惠后,同款產品達到了257.7的低價,引發消費者不滿。
在過往“最低價”風波背后,往往體現了頭部直播間與品牌之間的矛盾。如今這種“最低價”爭搶中還出現了平臺的身影。
早在去年雙十一,一位家電從業者就曾透露,各大平臺比價非常明顯,不要說一兩百快錢,即便價差只有十塊二十塊,平臺都會想辦法抹平價格。
談及最低價,一位資深電商從業人士指出,最低價的“衣服”不好穿,每個平臺都要求最低,品牌沒辦法給出最低。今年“赤裸裸的比價”背后,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各個平臺用戶已經非常重合,因此商業模式“越來越卷”。品牌夾在平臺中間左右為難,這是非常不合理的。
實際上,今年以來,“低價”成為電商平臺重要的一張牌。除“百億補貼日”外,京東還推出了各類秒殺和9.9包郵活動。阿里則稱,今年天貓雙十一在跨店滿300元減50元的基礎之上首次大規模推出官方直降、立減,不用湊單,一件就打折,預計將有超過8000萬商品降至全年最低價。
上海財經大學電子商務研究所執行所長崔麗麗認為,從線上邏輯來講,講求的是商品或者服務的性價比。在信息充分和對稱的情況下,性價比是人們購買決策的首要因素。對于電商平臺在今年雙十一紛紛爭奪“低價”標簽一事,一方面是順應市場的變化,另一方面也是爭搶“頭牌”,彰顯企業競爭力且對資本市場負責的一種表現。
綜合大眾網、中國新聞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