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管理處文物考古科副科長張建忠的辦公室里堆滿了碎瓷、磚瓦。
圓明園文物得到哪些保護?
回歸流散文物?8萬余件
與圓明園周邊區域的搬遷騰退同步,圓明園專門成立了文物回收工作組,到目前為止已收回虎皮石、石構件、城磚等文物8萬余件,在園內形成了兩道壯觀的“文物長城”。
考古出土文物?5萬余件
圓明園以“遺址”定義公園,對全區域進行考古勘探,現已正式考古發掘西洋樓、如園、紫碧山房、大宮門等遺址,發掘出土文物有地暖瓷磚、葫蘆夾、琉璃構件、玉器、青銅器、鎏金象首等5萬余件,并將新出土的珍貴文物展示給公眾,讓文物“活起來”。
文物保護投入?5000多萬元
圓明園對文物保護投入達5000多萬元,安裝監控探頭達1100多個。去年5月,西洋樓區域加裝木棧道,減少游人踩踏。去年6月,完成了萬方安和遺址清理維護,向游人開放。去年7月,對海晏堂蓄水樓梯形夯土臺遺址進行加固保護。今年3月,西洋樓片區運行動態信息及監測預警系統,對石構件的移位、安全、病害以及游人行為進行監管。
流散磚瓦均應收盡收
圓明園西部的九州景區,游客不如南部的綺春園和東部的長春園多,一眼望去,只有空闊的遺址,芳草萋萋。唯有景點指示牌標注的長春仙館、山高水長、正大光明,提醒著游客這片廢墟上曾有的輝煌。
在緊挨南墻的墻根下,綿延20多米的虎皮石、石構件、城磚等文物,“筑”成了一道壯觀的“文物長城”(右圖)。“隨著圓明園周邊區域的搬遷騰退,我們從2015年開始專門成立了文物回收工作組,目前已經從圓明園周邊地區收回8萬余件文物,一塊磚、一方條石、一件柱礎就算一件文物。”圓明園管理處文物考古科科長陳輝告訴北京晨報記者。
夕陽余暉落在這些飽經滄桑的磚、石、瓦上,令它們更擁有了歲月變遷的沉靜。過去的它們光鮮而輝煌,有的鋪在御道上,迎接的是帝后的步輦,后來它們又因劫難流散于圓明園周邊區域,如今在圓明園文物回收工作組的“搶救性”回收下,終于一一回到故園。游玩路過的游客不知道它們曾經歷了什么,只會好奇地問:“這些破破爛爛的磚石,堆在這里是干嗎呢?”
1860年英法聯軍劫掠、火燒圓明園后,一直到上世紀60年代,圓明園都處于無管理狀態,無論單位或個人,都可以隨意從圓明園拉走“建筑材料”,充作私用。陳輝說,被拉走的這些屬于圓明園的磚、石、瓦,從可觀賞性和藝術價值的角度看,文物價值比不上諸多世人矚目的圓明園流散文物。“但是,作為考古遺址公園,圓明園有義務讓圓明園文物回歸自己原來的家,不管是身在異鄉的珍貴流散文物,還是亂世中流散出園的哪怕一磚一瓦,做到‘應收盡收’。因為哪怕是一塊沒有雕花沒有文字的磚石,都凝聚著源于一段凄愴歷史的情感價值——它是圓明園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