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國天眼?竟然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天眼,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十幾年籌備,五年半施工,2016年9月25日,被譽為“中國天眼”的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在貴州省平塘縣克度鎮的洼坑中落成啟用,開始接收來自宇宙深處的電磁波;2017年9月25日,“中國天眼”迎來了一周歲生日。中新網記者實地探秘了其一年的“周歲”之路。
“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中國天眼’”。為呵護好“天眼”,貴州平塘縣多措并舉為其設了定多層“防護衣”。
2016年7月,為順利迎接“天眼”出生,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電磁波寧靜區運行環境保護條例》,這是中國首部射電天文望遠鏡電磁寧靜區運行環境保護法規。
《條例》規定,以射電望遠鏡臺址為圓心,半徑5公里區域內,嚴禁設置、使用無線電臺,嚴禁建設產生輻射電磁波的設施;在半徑5至30公里區域內,經論證對射電望遠鏡正常運行構成干擾的設施不得建設。同時,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占用國家為開展射電天文業務所劃分的頻率。
平塘縣委書記臧侃介紹,核心區周邊6個通信基站及7個大理石礦山已全部關閉,停止核心區一切項目招商工作,并對礦山進行植被恢復,嚴格入河排污口的設置論證審批及監管工作。
禁止攜帶相機、手機、手表、充電器等電子產品進入景區。”在“天眼”景區入口,記者就經歷一次最嚴格的安檢,此時的景區入口距離“天眼”觀景臺還有30多分鐘的車程。然而,在“天眼”觀景臺的山腳下,仍有一個電子產品智能安檢通道。
為保障“天眼”的正常運行,平塘縣在旅游開發中,將觀景臺址5公里范圍劃為旅游項目開發的紅線,該區域屏蔽所有移動通信信號,成為永久的“靜默區”;將5-30公里化作旅游項目適度開發區,嚴禁任何會對大射電項目正常運轉產生影響的旅游項目在該區域建設。
景區觀光車輛均經過特殊處理,以確保車輛運行時不產生影響射電望遠鏡正常運行的電磁波,并嚴格控制每天2000人次的最大承載量。同時,在景區的所有出入口均設置了崗亭和安保人員,對所有進入核心區的車輛、人員進行安全檢查,電子產品一律在崗亭收取保管,不準帶入保護區。
平塘縣委常委、副縣長朱明認為,在“靜默區”的“靜旅游”是一次“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旅游。一方面用最原始、最自然的體驗感受歸隱山野的閑適,另一方面在“天眼”面前冥想宇宙的奧秘。
在深山洼坑里住了大半輩子的龍世乾做夢也沒想到,自己有一天能搬出這個“大坑”。
大窩凼是隱藏在貴州群山深處的一片天然洼地,只因地形如一個巨型“天坑”而被中國天文學家選為“天眼”的最佳“出生地”。
龍世乾原先的家就在大窩凼,他告訴記者,這里曾居住著十幾戶人家,地處深山、交通不便是他們貧窮落后的根本。然而,因為“天眼”的誕生,大窩凼周邊,5270名村民搬出了大山,在新的土地上開始了新的生活。
為實現“靜默區”的要求,平塘縣按照“移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原則,對該區域內的1213戶5270名村民進行了移民搬遷。
目前,搬遷的村民已經陸續搬入鄰近城鎮區域較好地段的馬鞍安和油菜坪安置點,兩個安置點占地面積分別為826.2畝和333.75畝,兩個安置區教育、醫療和社區管理等相關配套設施已基本完善。
暗夜觀星園、天文教育園、天文時光村、平塘星酒店綜合體、天文風情客棧、星空游樂場、科旅度假園……走進平塘縣克度鎮,天文元素無處不在。因為“天眼”,這個曾經藏于深山的普通小鎮變成了日漸繁華的“天文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