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9月17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天315》報道,只要在手機上點開聚美優品APP,便能發現一款名為“顏值貸”的產品。聚美“顏值貸”近日被曝出涉嫌向學生發放貸款,而且合同多個條款涉及學生身份。而對于網絡貸款機構向學生發放貸款,教育部近期已經明確叫停。因此,“顏值貸”引發社會關注。
關于這一話題,《中國青年報》經濟部主任潘圓、北京潮陽律師事務所律師胡鋼進行了分析與解讀。
經濟之聲:它們為什么要做“顏值貸”這樣一個衍生的產品?
潘圓:“因為校園貸有一段時間遍地開花,實際上這是一個利益非常大的行業。校園貸本身的服務費很高,利率也很高;另外它跟普通老百姓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比如我們一年貸1萬塊錢,按2%的服務費,我們可能想的很簡單,最后一年交給你2400,但實際費用要比這個更高。另外,它所有的支出都建立在1萬塊錢的基礎上,我從第一個月開始還款,我還給你一千,實際上借給你的只有9000塊錢,到第二個月只有8000塊錢,它所有計算利率和服務費的標準都是1萬塊錢,這里就有很豐厚的利潤,所以這么多人愿意進入校園貸的市場。
另外從金融或者企業的角度來講,大學生其實是優質的客戶,因為大學生本身是沒有收入來源的,但是他們的父母等家人有還款的能力,或許延遲還款或者欠款的現象會比較嚴重,但是多數最終能夠把錢追回來。而且很多大學生是缺乏金融常識的,而且也沒有風險意識。
如果你沒有進行過詳細的測算,就貿然貸款甚至通過多個平臺貸款,最后就是還不上錢,而且一旦還不上滯納金,后續的扣款會非常高,這就是很多大學生陷入泥潭的原因。
目前相關部門叫停的是網絡平臺的校園貸,但是銀行的小額信用貸款是面向大學生的,因為銀行有比較完備的風控體系,它是很嚴格審慎的。其實過去銀行就有針對校園的業務,但是銀行的積極性并不高,因為過去銀行本身賺錢就比較容易,這并不是那么賺錢,而且它們會覺得很麻煩,所以不愿意這么做。現在這個市場慢慢的做大了,而且孩子們的消費習慣也改變了,再加上各種各樣的互聯網產品種類豐富,所以銀行也會很重視這一塊。其實讓監護人簽訂書面協議就是一個比較好的做法。”
經濟之聲:相關部門出臺了這么多的舉措,為什么聚美優品還敢打這種擦邊球?
胡鋼:“從今年6月份開始,教育部、銀監會還有人社部專門發了聯合通知,明確要求規范校園貸,在校園內取締網絡借貸。同時,我們要鼓勵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推出適合我們學生的相關服務,也就是要‘開正門’。但是前幾天教育部的相關領導在新聞發布會上又專門強調,任何網絡貸款機構都不允許向在校大學生發放貸款,實際上校園貸已經出現了好幾年,它只是網絡借貸在校園中的一個分支或者一個應用。大學生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他們雖然是已經成人了,但是社會經驗嚴重不足,有時候心智也不是特別健全,可能容易受到一些物質的誘惑,這種心理會催生出不合理消費的舉動。
現在那些違規或者不合法的校園貸恐怕已經衍生成四種貸,按照它的工作流程,它可能首先是欺詐貸;其次是隱私貸;第三是砍頭貸;第四是強迫貸。什么是欺詐?他一開始說只要一張身份證或一張照片就給你貸款,他向你宣傳年息、月息只要百分之零點幾,實際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后續的隱形費用非常高昂,而且很多資料是你無法想象的。第二,申請貸款的大學生的手機里要安裝APP,APP有很多優點,但它最大的問題是嚴重侵犯了普通用戶的個人隱私,所以我們的網絡安全法也要求對個人信息的使用應當遵循合法正當的必要原則。這種違規的校園貸APP幾乎能將你手機里的所有數據一網打盡。第三,砍頭息是什么意思?雖然它說月息只有1%,但是它會增加利息以外的各種稀奇古怪的費用。目前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叫做‘保二爭三’,也就是年利率24%,月利率2%,這是受到法律保護的;月利率3%,年利率36%,如果雙方自愿履行,法院也不反對,但是超過了36%,法院是絕不保護的,而現在那些所謂的校園貸機構應該是惡意規避法律的規定。第四,強迫貸是什么?例如裸貸事件是隱私貸的一種衍生。還有一種是告知你的親屬或朋友,最后無論多高的費用,他們也會幫你償還。還有一種強迫貸更為隱蔽,但是也很常見。他們說你還不了,你家人也還不了,你再用你的身份證到別的網貸平臺去貸,然后利滾利。
因此,這應該不是簡單的不允許進入校園的問題,我們應該對整個網絡借貸平臺有一個統一的規管。”
經濟之聲:大學生們在遇到這類問題時,應該注意些什么?
胡鋼:“第一就是牢牢保護好自己的隱私、個人信息,包括相關的證照也不要輕易示人。第二,手機里盡量少裝各類應用程序。第三,大學生要進行合理消費。
潘圓:“大學生這個群體是比較特殊的,但是畢竟你已經是一個成人了,所以你對自己的行為要有擔當,要負起責任,這是很重要的。另外,大學生也應該學習一些金融常識。第三,大學生們在這個過程中應該培養自己的信用意識,因為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信用的社會,整個社會都在加強這方面的建設,所以你的每一個行動都可能與金融領域相關,都應該抱有一個審慎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