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專供到底可信不可信?
國美高級副總裁李俊濤曾經在接受公開采訪時透露,“我知道某些電商直接找上游供應商,要求他們在專供機上使用成本更低的差材料,然后低價拿出來銷售。”他提醒消費者,“這種商品很差,問題很多。”
而消費者黃先生對“電商專供”則同樣充滿警覺,此前因為覺得價格劃算所以網購了一臺液晶電視機,到貨后才發現有“電商專供”的字樣,直接選擇了退貨。他告訴記者,“在網站上又不作醒目說明,感覺偷偷摸摸的,雖然不知道是不是減少了什么配置,但消費者又不是電器專家,總歸覺著心里不踏實”。
那么,越來越司空見慣的電商專供,到底可信不可信?
京東商城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電商專供”產品一類是制造商為了自身的渠道管控目的,將同樣產品或者細微差別的產品以不同系列型號命名,這種產品和線下渠道銷售的產品并無本質不同;另一類是根據電商的大數據分析進行C2B反向定制的產品,這類“電商專供”商品充分體現了互聯網消費人群的需求,可以更好地滿足特定消費人群的個性化需求。
某內衣品牌電商負責人肖女士告訴記者,自己公司確實有專門為天貓旗艦店、京東這樣的電商平臺自營專供款式,但并非“偷工減料”。“肯定不能與商場里的款式完全沖突,這樣的話,商場專柜的東西在價格上就完全沒有競爭力了。網上確實會存在含棉量低、款式簡單的一些‘低價’款,但這些內容在商品的介紹頁面寫得清清楚楚,并不是欺騙消費者。”
上述觀點也得到了營銷人士郭先生的認可,在他看來,各品牌在電商的銷售和門店的銷售形成“差異化”是必然的,“商家給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這必然是為了提高市場占有率,擴大經營規模。消費者不必一提到是‘電商專供’就覺得落入陷阱,只要是靠譜的廠家和品牌,即便是生產電商專供貨也不會鋌而走險的生產‘殘次品’砸自己的牌子。反而倒是要明白品質和價格的關系,擇優購買沒錯,但不能抱著僥幸心態‘撞好運’。商品和服務都是有成本的,打折優惠畢竟不可能超越經濟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