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妝品是滿足人們對美的需求的消費品。近年來,我國化妝品產業迅速發展,市場規模逐年增長。2019年,國內化妝品市場規模達到4260億元。然而,化妝品產業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不乏存在夸大其詞、虛假宣傳、非法添加等亂象。
據了解,為了規范化妝品生產經營活動,加強化妝品監督管理,保證化妝品質量安全,保障消費者健康,促進化妝品產業健康發展,近日,國務院公布《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記者就《條例》中一些值得消費者關注的要點進行了梳理。
宣稱功效要有充分科學依據
“一周實現美白、七天完成祛斑、瞬間撫平皺紋”,經常使用化妝品的消費者,對于上述宣傳詞一定不會覺得陌生。為了吸引消費者購買,目前市面上不少化妝品存在夸大宣傳、美化效果的現象,沒有進行過正規的實驗。當消費者購買并使用后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的時候,就會辯稱是消費者個人體質問題,實際使用效果“因人而異”,與產品無關。
對此,《條例》提出,化妝品的功效宣稱應當有充分的科學依據。化妝品注冊人、備案人應當在國務院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專門網站公布功效宣稱所依據的文獻資料、研究數據或者產品功效評價資料的摘要,接受社會監督。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條例》還將牙膏納入普通化妝品進行管理。牙膏備案人按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進行功效評價后,才可以宣稱牙膏具有防齲、抑牙菌斑、抗牙本質敏感、減輕牙齦問題等功效。
禁止明示或暗示具有醫療作用
《條例》還對隨意夸大化妝品功效的情形做出規范,要求禁止化妝品標簽明示或者暗示具有醫療作用,禁止標注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同時在對化妝品廣告的要求中也強調:“化妝品廣告不得明示或者暗示產品具有醫療作用,不得含有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不得欺騙、誤導消費者。”
記者了解到,如處方、藥用、治療、解毒、抗敏、除菌、無斑、祛疤、生發、溶脂、瘦身及各類皮膚病名稱、各種疾病名稱等,都是平時常見的化妝品違法宣稱現象。曾經火爆一時的“藥妝”概念,再次受到嚴令禁止。
打擊假冒偽劣和非法添加
化妝品假冒偽劣和非法添加問題,同樣是消費者關注的熱點。《條例》在打擊假冒偽劣和非法添加化妝品方面做出一系列新的規定,如要求化妝品生產經營者建立并執行進貨查驗記錄制度,保證產品的可追溯性;明確美容美發機構、賓館等在經營中使用化妝品或者為消費者提供化妝品的,應當履行化妝品經營者義務。
條例還重點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對未經許可從事化妝品生產活動、生產經營未經注冊的特殊化妝品、使用禁用物質、非法添加等嚴重違法行為,最高可處以貨值金額30倍罰款;增加“處罰到人”規定,對嚴重違法單位的相關責任人員最高處以其上一年度從本單位取得收入5倍的罰款,禁止其5年直至終身從事化妝品生產經營活動。
消費者有機會體驗新配方
《條例》還明確指出,鼓勵和支持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結合我國傳統優勢項目和特色植物資源研究開發化妝品。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過去,化妝品配方受到《已使用化妝品原料名稱目錄》的限制,只能在目錄允許的范圍內進行配方創新。《條例》的出臺,意味著國家在嚴守質量安全底線、完善監管措施、加大對違法行為懲處力度的同時,貫徹落實“放管服”改革要求,鼓勵和支持化妝品行業開展更多研究和創新,未來消費者有機會使用到最新的成分和配方科技,體驗更多不同品種的化妝產品,滿足對于美的需求。(記者林本鳴)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