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北京11月27日電 11月25日,中國短視頻產業高峰論壇暨2019國際影視峰會上,中國傳媒大學、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短視頻內容工作委員會、中國(浙江)影視產業國際合作實驗區海寧基地服務中心和北京美蘭德傳播咨詢有限公司聯合發布了《融合傳媒時代短視頻內容產業報告2019》。
該報告由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戲劇影視學院院長關玲主編,尤小剛、曹毅、崔燕振、朱瑞庭作顧問,從短視頻平臺用戶行為特征、短視頻平臺發展趨勢及用戶特征分析、短視頻內容生產與傳播、短視頻平臺的價值維度和短視頻內容產業的未來預測五個方面對2019年短視頻內容產業的發展情況進行了全面分析、梳理與總結。
會上,課題組負責人、報告執行主編、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副教授、中國短視頻內容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趙暉博士對報告進行了解讀。以下是報告摘要內容:
2019年是短視頻內容產業全面布局的一年,隨著融合媒體時代的到來,短視頻平臺以獨特的產業運營模式迅速占領網絡視頻市場,用戶規模突破6億。短視頻平臺與傳統網絡視頻平臺、社交平臺、新聞資訊平臺乃至傳統電視臺實現了內容產業的融合與互動。
當前用戶媒介接觸習慣正面臨著深刻的變化,短視頻憑借其“短、平、快”的傳播優勢以及題材廣泛、亮點突出的內容優勢,正不斷占領用戶的碎片化時間并滿足不同類型受眾群體的特定需求,已然成為當下最具活力的內容傳播方式之一。
垂直化內容成為短視頻未來發展的“破局點”,分享、評論、點贊等功能吸引短視頻用戶積極參與互動。同時,短視頻用戶具有較強的付費意識及付費能力,并且現階段短視頻緊緊鎖定社會各階層人群關注目光,并加速向“銀發人群”滲透。
短視頻平臺競爭呈現“一超多強”態勢,抖音在所有短視頻平臺中用戶規模占比最多,占76.5%。頭部短視頻平臺均擁有一批深度用戶,用戶粘性較高,深耕城市市區,并發力縣城及農村拓展下沉市場。
目前,頭部短視頻平臺主要以20-49歲的社會中堅力量為主要受眾群體,中老年群體有成為市場“新藍海”的趨勢。與去年相比,2019年頭部短視頻平臺50-59歲用戶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60-74歲的“銀發人群”中,除騰訊微視外的五大短視頻平臺用戶平臺占比較去年有所提升。
可見,短視頻不僅是一種娛樂方式,更是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短視頻+”助力文化內容品牌的塑造與媒介深度融合,短視頻節目按題材分類,可大致分為20類,生活服務類內容熱度最高,旅游和健康類熱度差最小,動畫類與紀錄片類節目內容增長空間大。
其中美食類節目主要以KOL為主體,帶動餐飲品牌營銷熱;文旅類短視頻助力城市形象定位,聯動政府政務服務平臺,全民參與打造城市新名片;知識生活技能類短視頻將科普場景化、大眾化,知識分享打破圈層進行傳播,讓知識不再“硬核”,創新了短視頻內容制作新模式。
短視頻平臺的商業價值在于輕松記錄生活、增加社交粘性。廣告+短視頻形成了全新的商業利潤鏈條,電商為短視頻平臺和用戶提供了賺取收益的商業機會。同時,短視頻也滿足了用戶的情感替代性需求,融合公益活動的線上線下空間,場景議題設置引導用戶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知識類短視頻引領學習型社會。
未來,短視頻的制作將呈現出表現內容創意優先的特點,在內容制作上注重在垂直領域的深耕,內容工業化生產,交互視頻滿足社交需求。隨著傳統媒體越來越重視構建短視頻傳播體系,電視新聞類節目在短視頻平臺傳播熱度逐步升高,短視頻有望成為創新新聞報道的利器。而智能算法在短視頻平臺將取得更廣泛的應用,針對目標客戶精準投放廣告等營銷模式逐步推廣。同時,更加先進的拍攝和編輯軟件,使得視頻生產表現出極大的工業化生產特點,傳播速度更快、制作門檻更低。
接軌5G,短視頻產業走出野蠻增長期,進入有序發展理性期。“短視頻+垂直資源”形成網絡視聽內容產業的發展方向,分享經濟理念將融合視頻、社交等多元網絡平臺,形成融合內容制作與傳播的矩陣效應,甚至變革視頻產業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