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學工程是20世紀以來世界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也是一個國家創新力以及核心競爭力的主要表征。就當今世界科技而言,一個國家在關鍵領域領先一步,哪怕只是一小步,往往都會造成“勝者全得”或者“強者恒強”的局面。而為實現領先一步,大科學工程當之無愧地成為“國之重器”。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從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到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中國每一次重大科學突破,幾乎都與大科學工程聯系在一起。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大科學工程同時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學前沿,通過核心技術突破和資源集成,取得了諸多決定著國家地位和命運的重大成果。歷史和現實一再見證,搞大科學工程是中國科學技術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們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的集中體現。本報今天開始以新欄目“走近中國大科學工程”,引領讀者徜徉最前沿的科學天地,并深度感知那些和平發展的中國故事。
位于貴州省黔南州平塘縣克度鎮金科村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全景。
■走近中國大科學工程
從貴陽機場驅車向南,經高速公路轉上土石路,顛簸3個小時,穿過最后一道狹窄山口,500米直徑的白色鋼環突然出現,填滿了視野。那是史上最大望遠鏡的圈梁。
走上FAST(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圈梁,像是走在一座鋼橋上。它被50根6米到50米高低不等的鋼柱支在半空,周長1.6公里,繞走一圈要40分鐘。
雞蛋粗細橡膠表面的索繩,攀附圈梁懸垂交錯,總重1300噸,已編織成網,于2月4日完工。下一步,就是拼裝FAST的天線反射面。FAST預計2016年成型,中國的射電天文學屆時將領跑世界。
越大越好
電視收不到信號時,屏幕上不是一片空白,而是雪花閃爍并發出刺刺聲,這就是來自太空的射電信號。1931年,美國一位電子工程師發現,銀河中心能傳來有規律的電波。這開創了射電天文學。
射電跟光沒太大區別,都是電磁波。光只是能刺激眼睛的一小部分電磁波。從伽馬射線到紫外線到可見光再到紅外線和射電,各有監測這些不同波段電磁波的望遠鏡。“射電”是比紅外線頻率還要低的電磁波段。
射電望遠鏡,跟收衛星信號的天線鍋是一回事。通過鍋的反射聚焦,把幾平方米到幾千平方米的信號聚攏到一點上。射電天文學家是裝備最高級的無線電愛好者,他們聆聽的信號不是人造的,而是“天生”的。
為了提高射電望遠鏡的表現,天文學家想出一個辦法,就是讓許多個天線鍋對準同一目標,通過比對信號算出更精確的信號位置。但是想接收更微弱的射電,只有把天線鍋造得更大。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南仁東說,宇宙空間混雜各種輻射,遙遠的信號像雷聲中的蟬鳴,沒有超級靈敏的耳朵就分辨不出來。
1993年東京召開的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上,包括中國在內的10國天文學家提出建造新一代射電“大望遠鏡”。他們期望,在全球電信號環境惡化到不可收拾之前,能多收獲一些射電信號。建造FAST的動機肇始于此。
FAST之前,世界上最大的射電天線鍋,一個是德國100米直徑的“埃菲爾斯伯格”,一個是美國300米直徑的“阿雷西博”。前者是可以移動搖頭的,后者借助波多黎各島上的喀斯特洼坑,跟FAST相似。
造更大的望遠鏡非常困難。天線鍋要求毫米級的精度,在平地上建百米以上的天線鍋,自重就會造成形變,一陣風也會讓它變形。有天文學家提出了思路:在喀斯特地形下常見的“天坑”里造。
最圓深坑
1994年底,北京天文臺(現國家天文臺)牽頭20所院校,提出了“喀斯特工程”。準備從中國西南無數個喀斯特地貌的凹坑中,選出一個來建大望遠鏡。
看過遙感圖,大家確定了300個候選的圓坑,經過走訪又篩選出80個最圓的。貴州省黔南州平塘縣克度鎮金科村的一個圓形洼地——大窩凼,成為最有力的競爭者。“凼”,音蕩,水坑的意思。
“當時到這里來勘測,明顯感覺比其他的凼更圓一點。”南仁東說,他下踏了百個天坑,大窩凼最合適。
選一個形狀最圓、深度和尺寸恰好的洼坑,可以減少“磨圓”所需的土石方工程量。在現場,南仁東指著坑底說:“綠色的地面是沒有開挖過的,黃色的是動過土的。”我們目測這兩部分面積是一比一。
水在石灰巖上削出幾百米直徑的“凼”。凼的底部都會有一個至少浴缸大小的水洼,這是積水向下滲透的地方。天文學家們考慮到,喀斯特地質下,積水可以從坑底滲漏出去,不至于於積和危害天線。不過FAST的天坑里,還是開掘了一條通到“隔壁”坑里的排水道。
指著建在山腰上的六座鋼架(它們將來要拉吊起信號接收器),南仁東說,如果不依托天坑,這些鋼架就得從平地而起,不光造價承擔不起,也無法達到精度要求。
在天坑中建筑,很麻煩的一點是空間騰挪不開。為此施工人員想了很多辦法,用人工補機器的不足,采取一系列新工藝,得以把幾十座鋼梁和幾十段框架,一點點搬運到恰當的位置。
毫米精度
FAST的設計目標,是把覆蓋30個足球場的信號,聚集在藥片大小的空間里。不如此,就無法監聽到宇宙中微弱的射電信號。500米的結構,要實現毫米級精度,是天文學家從未做過的。
光確保鋼結構不變形就是一大挑戰。熱脹冷縮效應無法忽視。南仁東指著鋼架與邊框相接處說,到了夏天,邊框會比冬天外移30厘米。1.6公里長的巨大邊框并不固定,而是“擱”在鋼架上,它與鋼架的接觸面是一層平滑材料。這樣即使邊框脹縮,鋼架也不會歪斜。
FAST的天線鍋呈現標準的球形,在工作時它會變形,在適當的位置形成一個300米直徑的拋物面(只有拋物面才能聚焦信號,球面和拋物面差距最小,可以最方便地在局部形成拋物面)。FAST靠變形來轉換天線方向。
就像水手扯動纜繩控制帆的朝向一樣,FAST拉扯索網來變形天線鍋。FAST的鋼索網,聯系著邊框以及2000多個天坑地表面上的小電機。這些電機配合動作,控制著鋼索網的形狀。整個變形過程,由激光定位系統校準。
而在索網的上空,高高懸著一個類似于神舟飛船大小的饋源艙(信號接收單元),內設世界最精貴的接收器。這個接收單元內部,也有一個有六條伸縮腿的變形框架,負責把接收器放置在焦點上。30噸重的饋源艙,被六條400多米的鋼索吊起,移動范圍達200米,再求精度,談何容易。
框架、索網、接收器,每一部分的位移都要控制在毫米級,FAST才能正常工作。
比起目前領先的“埃菲爾斯伯格”望遠鏡,FAST的靈敏度將提高10倍。這意味著,遠在百億光年外的射電信號,FAST也有可能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