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所引用的兩份材料,其中之一是《人民日報》10月24日刊載的文章《讓法治成為國家信仰》。
文章寫道,“當越來越多人在法治的護佑下感受著暢快的呼吸,法治才能成為內心時時恪守的律令。”
該文同時說明,也不用回避中國的法治還有很多問題,從“暫行50多年”的高溫條例,到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等方面尚無完善法律,中國的法治進程需要緊跟時代的步伐。
“四中全會從立法、司法、執法、守法等方面開出來藥方,但最根本的還是提升全社會對法治的信心與信任,正如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所說,法律的權威源自于人民內心的擁護和真誠信仰。這才是法治的力量所在,尊嚴所系。”文章寫道。
另一份材料則援引自《人民日報》10月29日的文章:《“黨大還是法大”是個偽命題》。
文章寫道,任何國家法治的確立都不是在一盤散沙的狀態下隨隨便便建立起來的,而是必須有堅定有力的集中統一領導和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考研題目正是這兩段材料所指方向,一面詢問法治為何“關乎國家治理,更關乎百姓福祉”,另一面提問為什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中國“和”文化:國強不稱霸
題目中,有一道考題,詢問考生“毛澤東和蒙哥馬利的 對話 反映了什么? ”
這道題目的部分出處是人民日報2014年5月20日刊登的文章:《“和”文化是中國人的血脈》。
該文引述了1960年5月27日,毛澤東同志與來華訪問的英國元帥蒙哥馬利,圍繞“50年以后中國的命運”的對話。
蒙哥馬利說:“歷史的教訓是,當一個國家非常強大的時候,就傾向于侵略”。毛澤東說,要向外侵略,就會被打回來……外國是外國人住的地方,別人不能去,沒有權利也沒有理由硬擠進去……如果去,就要被趕走,這是歷史教訓……如果我們占人家一寸土地,我們就是侵略者。
文章評論道,“蒙哥馬利之問”折射的是一些西方人內心深處的“國強必霸”邏輯。然而,這樣的邏輯與中國人千百年來的民族心理,完全不在一個 頻道 上。
文中引用了習近平的話,“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霸世界的基因”“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 和 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文章寫道,讀懂了“和”文化是中國人千百年來流淌的血脈,就感受到了走向世界的中國那種無法改變的“和”的氣度與內質。
今年,中國在APEC上的“主場外交”突顯了其國際影響力。2016年,中國將主辦G20峰會。
可期的是,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而這種動作背后的邏輯仍是,中國的發展會造福世界,中華民族的“和”文化融在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