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5年1月1日起,每孩每年發放育兒補貼3600元,至其年滿3周歲——國家育兒補貼制度實施方案28日公布。這是一項全國性的重要民生政策,面向育兒家庭全國范圍全面直接發放現金補貼,有助于緩解家庭養育壓力。
哪些家庭可以申領育兒補貼?補貼標準為何如此設定?地方已有補貼政策怎樣銜接?
一問:哪些家庭可領取育兒補貼?
根據方案,補貼對象為從2025年1月1日起,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生育的3周歲以下嬰幼兒。換言之,無論一孩、二孩、三孩,均可申領育兒補貼。
2025年1月1日前出生、不滿3周歲的嬰幼兒,也可享受政策,按應補貼月數折算計發補貼。
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賀丹表示,一孩、二孩、三孩均可領取補貼,且標準相同,實現了三孩生育政策下家庭支持的全面覆蓋,體現了政策的普惠性和公平性。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教授姜全保認為,一孩生育是家庭生育決策的關鍵,將一孩也納入補貼范疇,能一定程度幫助緩解年輕夫婦的生育顧慮。
二問:育兒補貼怎樣申領?
方案明確,育兒補貼由嬰幼兒的父母一方或其他監護人按規定向嬰幼兒戶籍所在地申領,主要通過育兒補貼信息管理系統線上申請,也可線下申請,各省份結合實際確定具體發放時間。
據了解,相關部門正在抓緊推進各項準備工作。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張本波表示,通過直達家庭的普惠性現金補貼,可以直接增加育兒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提高獲得感。
三問:補貼標準如何設定?
根據方案,育兒補貼按年發放,現階段國家基礎標準為每孩每年3600元,中央財政按比例對東部、中部、西部地區予以補助。地方可根據財力適當提標,提標部分所需資金由地方財政自行承擔。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朱坤分析,發達國家的育兒補貼標準各不相同,總體上看,每孩每年獲得的補貼占該國人均GDP的比例通常在2.4%到7.2%之間。參考國際經驗,我國育兒補貼標準占人均GDP的比例相對比較合理。
“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育兒補貼政策方能行穩致遠。”朱坤說。
四問:地方已有補貼政策如何銜接?
方案要求各省份做好銜接規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和文化發展研究部研究員佘宇介紹,目前全國已有20多個省份在不同層級探索實施育兒補貼相關政策,亟待國家層面出臺基礎育兒補貼政策予以規范、指導和統籌。
姜全保說,在國家育兒補貼制度的基礎上,地方政府可根據本地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發展特點,在財力允許范圍內補充出臺差異化補貼政策。通過中央與地方協同發力,形成多層次、立體化的生育支持政策。
五問:育兒補貼預計有什么效果?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健康學院教授宋健介紹,從國際經驗來看,較早進入低生育社會的發達國家大多采取了發放育兒補貼的方式進行生育支持。在微觀層面,育兒補貼對不同家庭生育的促進作用存在差異,但從宏觀層面來看,總體上有利于提升生育水平或防止生育水平進一步降低。
不過,生育意愿的提升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綜合實施多種支持政策。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教授黃煒表示,僅靠經濟補貼難以完全解決育兒問題,還需進一步完善托育服務體系和住房、教育等領域的支持政策。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茅倬彥說,育兒補貼制度在緩解育齡家庭現實困境、穩定生育預期、改善人口結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不是“萬能鑰匙”,應與產假、托育、教育、住房等政策形成聯動,避免“單點突破”效果有限。
六問:未來政策如何繼續發力?
方案明確,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深入調研,廣泛聽取意見建議,評估育兒補貼制度實施情況,及時總結經驗做法、完善政策措施。
佘宇認為,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國家育兒補貼制度為今后整合各種補貼形式、逐步提高補貼水平、與生育保險覆蓋范圍擴大的協同推進,同時也為建立覆蓋兒童成長全周期的綜合性育兒補貼制度,預留充足的政策空間。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健康學院教授楊凡認為,在未來的發展中,應不斷優化育兒補貼政策,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使其在增進民生福祉、促進國家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