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2月4日電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4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劉俊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發現一件產自山西陽泉晚二疊世(距今約2.5億年)的始椎類化石新種,命名為陽泉長壽螈。它是目前已知始椎類化石最“長壽”的記錄,也是迄今為止此類化石在華北板塊乃至東亞的唯一記錄。
中國科學家在古生物領域這一重要發現及相關研究成果論文,近日已在國際學術期刊《化石記錄》發表。
據研究團隊成員、成果論文第一作者陳建業博士介紹,始椎類是一種原始的爬行型類,屬于羊膜卵動物的基干類群。始椎類的生物體形頗為龐大,具有尖利的牙齒,體形類似現代的鱷魚,是當時河流湖泊里的頂級捕食者。此前這些化石主要分布在歐洲和北美洲晚石炭世至早二疊世的地層中。
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團隊于2018-2020年對山西陽泉的二疊-三疊地層和生物群開展了詳細的野外工作。本次陽泉長壽螈的發現,更加豐富了陽泉二疊-三疊地層動物群的組成,這件二疊紀晚期的化石標本只保留了頭骨的一部分骨片,研究人員研究比對了很多原始的四足動物類群,最終確定它屬于始椎類。“這個結果很令人驚喜,此前認為這類化石在早二疊世晚期就已經絕滅了,這個新的記錄比其他已知記錄晚了近3000萬年,刷新了我們對這一類生物化石分布的認識”。
陳建業表示,陽泉長壽螈能夠存活在晚二疊世的華北地區,與石炭-二疊紀的全球氣候變化有很大關系。始椎類是一類典型的適應熱帶叢林氣候的生物。在歐美的石炭紀古赤道附近分布著大量的熱帶濕潤氣候下形成的煤層沉積,這也是發現始椎類化石最多的地區。但隨著二疊紀全球氣候的惡化,濕潤的熱帶叢林逐漸被干旱的熱帶荒漠所取代,這導致了始椎類化石分布的遷徙和碎片化。晚二疊世最晚期,華北板塊是少有還保存有熱帶叢林環境的地區,這為始椎類化石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避難所”。(記者 孫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