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真碰硬有效監督真刀真槍解決問題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圍繞中心貼近民生探索監督新路徑
11月22日,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向社會公開廣東省2016年至2018年水污染防治資金、2014年至2018年新農村連片示范建設資金支出績效第三方評價報告。評價結果顯示,新農村連片示范建設資金整體績效為良,水污染防治資金整體績效為中。
這是廣東省人大常委會自2014年以來連續六年對財政專項資金支出績效情況組織開展第三方評價。而這對于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來說,只是其設立40年間探索依法監督、有效監督歷程中的一個小小插曲。
在全國省級人大常委會中率先出臺監督條例、執法檢查工作規定、評議工作規定;首開全國先河,啟動建設人大預算聯網監督系統;首次實行剛性監督,對受質詢機關負責人作出撤職決定;對突出污染問題連續跟蹤監督10年……
《法制日報》記者了解到,廣東省人大常委會自1979年12月選舉產生以來,緊緊圍繞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圍繞中心、貼近民生、突出重點,堅持在實踐中探索創新監督機制,監督工作針對性和實效性取得顯著成效,一系列改革發展中出現的老大難問題得以真正解決,有力推動了廣東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創新方式力求監督依法有效
“甄別糾正涉民營企業產權冤錯案件的難點有哪些”“如何進一步嚴格規范和正確適用查封、扣押、凍結財產措施”“公安機關如何根據事實和法律甄別罪與非罪,防止把經濟糾紛當作刑事案件辦理”……
7月24日,在廣東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上,廣東省高院院長龔稼立、省檢察院檢察長林貽影、省司法廳廳長曾祥陸、省公安廳副廳長黃守應等坐在應詢席上,接受常委會組成人員的發問,就民營企業司法保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逐一進行解答并給出加強和改進的具體舉措。
為了加強民營企業司法保障,廣東省人大常委會首次對司法機關開展專題詢問。
廣東省人大監察和司法委員會主任陳少波告訴記者,省人大常委會自成立以來,一直堅持在實踐中探索,不斷建立健全方式方法,著力增強監督實效。1989年初,廣東省七屆人大常委會通過《廣東省各級人大常委會法律監督工作條例(試行)》,及時規范全省各級人大常委會日益活躍的監督工作。隨后,廣東省八屆人大常委會在1994年、1996年、1997年先后出臺廣東省各級人大常委會監督條例、執法檢查工作規定、評議工作規定等,其中不少規定在全國屬創新之舉。
創新之余,廣東省人大常委會還敢于運用撤職、質詢等法定剛性監督形式。
1989年,廣東省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聯名提出質詢案,常委會依法審議并對受質詢機關負責人作出撤銷職務的決定,成為省人大常委會成立以來的首例剛性監督案;
1994年11月召開的省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上,21名省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聯名對省國土廳實施《廣東省城鎮房地產權登記條例》中有關問題提出質詢,質詢后通過了有關決議,要求省國土廳堅決貫徹執行條例;
2000年1月召開的省九屆人大三次會議上,佛山代表團25名代表針對在北江邊建電鍍城事件處理不當問題,對省環保局提出質詢案,這是廣東人大會議上首次提出的質詢案。
此后,對于社會熱點問題、突出民生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專題詢問,并籍此推動問題的解決,成為廣東各級人大常委會的常態化工作,由此破解了一系列改革中遇到的難題。
組建專門的監督咨詢專家隊伍,是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探索監督工作又一方法。2016年,經過半年多的籌備和公開遴選,省人大常委會選聘了30名監督司法咨詢專家,建立監督司法專家咨詢委員會,并于2016年12月組織召開了咨詢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
預算聯網管住政府每一分錢
政府預算用到哪里去、支出結構是否合理、支出政策是否可行、資金使用效果如何等問題,是社會公眾關注的熱點。如何及時準確回應社會公眾對于政府“錢袋子”的關注,成為人大預算審查監督工作必須回答的問題。
在今年1月召開的廣東省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上,預算報告和預算草案獲代表全票通過。全票的背后,是預算賬本這塊“神秘面紗”被完全揭開。記者注意到,從2013年至2019年,廣東預算草案編制每年都有新突破,報表從34張遞增至94張,給到代表手中的預算草案越來越厚,也越來越詳實。
曬出一本“明白賬”,是廣東歷屆省人大常委會真督實查的結果:從2001年初制定預算審批監督條例,要求預算草案列到“款”級科目,重要的列至“項”級,改變以往“內行人看不清,外行人看不懂”的現象;到2003年省人大常委會首開全國先河,啟動建設人大預算聯網監督系統,并于2004年初步實現省人大預算聯網系統與省財政預算國庫集中支付系統聯網;再到2005年對社會保險基金進行審查監督。
預算聯網監督在廣東落地開花,成為廣東人大預算監督工作一路破冰前行的縮影。
隨著廣東省人大預算聯網監督系統不斷的完善,如今走進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機關敞亮的預算聯網監督室,沒有一摞摞資料堆積的場景,輕點鼠標,液晶屏幕立即動態顯示政府全口徑預算支出情況,系統不僅能查詢“某部門何時購買了一張折疊床”等明細信息,還可以分項目查詢到省級財政專項資金“何時撥、撥給誰、怎么用”等情況,實現從財政總預算、部門預算執行、項目明細支出“套娃”式數據追蹤。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預算工委主任林秀玉說,目前,省人大預算聯網監督系統橫向實現了省人大與省財政、社保、國資、審計、稅務等部門的聯網,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121個縣區全部實現了人大與本級財政聯網,聯網率達100%;縱向實現省人大與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人大數據聯網;省級系統具備查詢統計、分析預警、審查監督和代表服務等基本功能。通過聯網系統,實現了人大在線查詢監督財政預算資金的每一筆支出,為預算執行監督增加了“第三只眼”。
同時,系統的自動預警功能,使海量的財政預算數據不再讓人眼花繚亂,日常監督不再繁瑣——預算執行進度慢、資金超時限撥付、財政收入質量差、結轉結余過大、無預算或超預算撥款、違規提供擔保或舉借債務等問題,一有苗頭就會被系統及時“揪出”。系統開通運行以來,這把監督“利器”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
“錢變得越來越燙手?,F在,很多政府部門都不敢再隨意‘搶錢’了。因為拿了這個錢,一舉一動就都要接受監督。所以,現在政府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大大增強了。”談及聯網監督系統運行后的效果,不少政府部門這樣形象地描述。
一追到底破解社會民生難題
今年是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關鍵一年,如何啃下這塊“硬骨頭”?不久前,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就這個問題開展了專題調研。
調研組通過實地調查發現,全省大江大河水質優良,主要干支流水道水質穩步改善,跨市域重點污染河流治理加快推進,但水質優良比例、劣V類和黑臭水體整治仍未達標,還存在部分地方水污染防治責任壓得不嚴不實不力,一些地區污水處理設施缺口大、建設進度慢,黑臭水體整治不實不徹底,農村水污染治理工作滯后等問題。
對此,調研組建議,應著力推進人大監督由單純的程序性監督向程序性和實質性監督相融合的方向發展,從而推動水環境治理質量根本性改善。
連續10年對東莞虎門沙角電廠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問題跟蹤監督;連續5年對農村垃圾管理工作進行監督,連續3次開展專題詢問,連續3年開展第三方評估……近年來,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持續對環境污染特別是水污染持續開展監督工作。
廣東省人大環境資源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黃誠寬介紹說,廣東省人大常委會還致力于探索水污染防治監督新模式、新方法:建立四級人大聯動監督機制,集合各級人大力量,相繼在廣佛跨界河、練江、茅洲河和東江北干流實施精準聯動監督,推動監督成果轉化為治理成果;省人大環境資源委通過監督工作簡報,對進展滯后的地市和單位直接點名,向不作為部門“喊話”,督促監督工作形成實效。
記者注意到,實踐中,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把民生熱點問題作為監督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態度跟蹤監督:連續3年開展底線民生保障情況監督,兩年3次組織省人大代表交叉檢查,聽取審議底線民生保障資金落實情況的報告;連續3年對禁毒法和省禁毒條例執法檢查;數十年對河流污染整治持續督辦……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堅持把監督工作放到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中來謀劃和推進,聚焦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學前教育、食品藥品安全、底線民生、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突出問題,電信詐騙、禁毒整治、掃黑除惡、行政首長出庭應訴、法治政府建設等社會治理領域重點工作,執行難、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民營企業司法保障等司法領域薄弱環節加強監督。
力求動真碰硬的有效監督,換來的是真刀真槍地解決問題:沙角電廠群脫硫工程全部建成運行,全省底線民生保障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或居全國前列,農村生態人居環境明顯好轉,禁毒重點地區陸續取消“掛牌”整治,淡水河、石馬河、茅洲河、練江水質逐步改善或趨好……一系列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老大難問題得以真正解決,在背后撐腰的是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持之以恒開展監督的韌勁。
□法制日報記者 章寧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