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觀察)生態興則文明興 中國聚力綠色發展
中新社北京3月14日電 題:生態興則文明興 中國聚力綠色發展
中新社記者 聶芝芯
經濟下行壓力大,中國環保監管是否仍能保持剛性?污染防治取得一定成果,中國會不會產生松懈情緒?這是外界對中國環境治理的疑問。
中國全國兩會期間,從最高領導人下團組提出“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到多位地方大員“守護一江碧水,筑牢長江生態屏障”的共同承諾,均向外界表明,中國將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上一往無前。
生態興則文明興——中國不僅辯證地認識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內在統一關系,也在多個層面積累實戰經驗,為之增添新的注腳。
一是明晰了定位。在中國治國理政的“頂層設計”里,“綠色發展”元素凸顯。習近平此次兩會期間強調了四個“一”——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一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其中一條基本方略,在新發展理念中綠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堅戰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堅戰。他強調“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這為新形勢下全國上下共建生態文明凝聚了新共識。
二是積極解決錢的問題。污染治理,生態修復,意味著真金白銀的巨額投入。生態賬,要算大賬,算長遠賬。中國以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體量,為治污提供了物質支撐。財政部官員近日在記者會上透露,今年的污染防治資金達600億元,同比增長35.9%。其中,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安排250億元,增長25%,是2013年的5倍。除了政府方面的投入,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生態補償機制等探索,也為市場化籌集治污資金提供了新路子。
三是理順了監管。環保監管機構的弱勢和分散曾是一大短板,如今環保已裝上“鋼牙”。先是2016年啟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以鐵腕手段解決了中央治污決心與地方治污“小心思”之間的矛盾。再是201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重新組建生態環境部,通過職權整合,改變了“環保不下水、海洋不登陸、水利不上岸”的九龍治水局面。更重要的是,這些年環保治理的實踐與經驗,通過新環保法、土壤污染防治法、長江保護法等已經完成或正在推進的立法工作得到固化,實現由行政治污向法治化保護環境的轉變。
四是插上“技術+”的翅膀。在中國的治污防污歷程里,技術的力量不容忽視。針對不作為、慢作為、假作為,技術手段助力環保監測,防止數據造假;在京津冀地區,2000多名科學家組成的團隊推進科學治霾,精準施策,取得藍天保衛戰階段性成果。此外,隨著清潔煤發電技術、垃圾發電技術、新能源汽車等新興技術和產業的發展,地方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升級,逐步走上綠色發展之路。
五是聚化了人心。中國的污染防治攻堅戰,回應了最廣大民眾的最樸實的期待,贏得了堅實的輿論基礎。中國官方也認識到,排污企業并非永遠的對立面,只要能找到利益契合點,它們也可以成為生態環保同盟的一員。反對“一刀切”關停,給予整改期限、治污指導和轉型扶持,激發企業向綠色要發展的內在動力。河北的煤電廠變身清潔煤發電基地,聚焦生態修復的湖北宜昌走出V型經濟發展路線……中國的生態環保同盟力量不斷壯大。
在生態文明建設“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中國自上而下共悟“戰略定力”;
在“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中國從資金、機制、技術各個層面優化配置資源,爬坡過坎;
在“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中國畫出最大同心圓,以雄心直面污染這一世界級發展難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