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至23日,中共十九大后的首次中央政法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強調堅持黨對政法工作的絕對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努力創造安全的政治環境、穩定的社會環境,公正的法治環境,增強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司法體制改革受到外界極大關注。改革力度之大、推進之快前所未有!讓我們來看這樣一組數據:司法體制改革任務總計達131項,而在剛剛過去的近四年時間里,123項已出臺了改革意見,6項正在深入研究制定改革方案,只有兩項還在等待條件成熟擇機推開。如何評價這一改革?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熊秋紅看來:“讓人民群眾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是我們一直以來司法改革的總目標。比如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它的重點是庭審實質化,是要真正讓審判對案件把關,防止案件起點錯,跟著錯,有利于讓人民群眾在司法案件的審判過程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還有嚴格排除非法證據,規范法庭的調查程序,完善法庭的辯論程序等等,這樣一系列改革都能使老百姓更好地感受到司法案件從處理過程到結果更加公正。”
23號閉幕的政法工作會議精神顯示,一系列司法改革舉措在今年將繼續深入,相關機制將得到進一步完善:訴訟制度改革將繼續深入推進;刑事案件分流機制有望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刑事案件速裁程序等試點或將如期全面推開;訴調對接機制將進一步完善……而此外,還有不少處于試點階段的改革舉措有望在今年推進。熊秋紅說,“比如我們現在制定基本證據標準指引,現在由上海法院和貴州兩個地方在先行進行嘗試,在刑事案件搞基本證據標準,公安辦案的時候更加明確哪些證據需要收集,收集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問題,從證據的形式到內容要加強合法性,這樣的改革可能在今年有比較明顯的推進。還有比如,現在的審判程序中法庭調查程序和法庭辯論程序是相分離的狀態,在新型庭審方式的探索中,發現這兩個程序分離可能是不合適的,需要相互的交融,通過新型庭審方式探索提高案件辦理的質量。”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為此會議提出,要以綜合配套改革為抓手,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讓司法更加公正高效權威。熊秋紅認為,通過近年來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完善司法責任制,健全司法人員的職業保障,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的人才物的統一管理等四項基礎性改革,改革的四梁八柱已經搭建起來,下一步深化配套性改革可能包括三個方面:“一個是解決司法體制改革推進過程中制約性、瓶頸性問題,比如法官、檢察官員額制之后單獨職務序列的問題,法院、檢察院內設機構改革的問題,跨行政區劃的法院、檢察院的設立問題,還有一些是完善相關的配套措施的問題,比如我們通過司法體制改革建立了司法責任制,把權力下放給法官,但是有新的問題產生,就是擔心法官濫用審判權,所以要建立新的案件質量的監管機制。第三個方面,主要是科技發展與司法體制改革的深度融合問題。”
熊秋紅認為,通過從司法體制、機制到具體程序等各方面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改革,達到提高司法隊伍素質,深化司法公開,加強司法透明度,促進司法民主,保障司法規范的目標,讓司法更加便民和利民,最終建立為人民群眾所信賴的司法體系。(記者 蘭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