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新機遇迎接新挑戰
山西呂梁,這里山大溝深,十年九旱,是中國最貧瘠的土地之一。
2017年6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風塵仆仆來到這里,“如約”走遍了全中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在這里,他發出堅強有力的動員令——“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完成的任務,全黨同志務必共同努力。”
中國脫貧目標相當于4年內要實現阿根廷全國人口的農村貧民脫貧,平均每天3萬人!
“中國最貧困人口的脫貧規模舉世矚目,速度之快絕無僅有!”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前署長海倫·克拉克說。
“知其事而不度其時則敗。”黨中央作出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一重大判斷以來,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世情國情不斷變化,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也相應變化。
——國際金融危機破壞了世界經濟增長動力,新的自主增長動力沒有形成,世界經濟增長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帶動力減弱,我們利用世界經濟較快增長加快自身發展的條件發生深刻變化,必須更多依靠內生動力實現發展。
——主要國家去杠桿、去債務,全球需求增長和貿易增長乏力,保護主義抬頭,市場成為最稀缺的資源,利用國際市場擴張增加出口的條件發生深刻變化,必須把發展的立足點更多放在國內,更多依靠擴大內需帶動經濟增長。
——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發達國家推進高起點“再工業化”,發展中國家加速工業化,利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原有比較優勢的條件發生深刻變化,必須加快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權威人士指出,如果到2020年我們在總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標,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更加嚴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實現了目標。
施芝鴻說,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間緊任務重。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
防范風險,中國社會多樣化,發展極不平衡;精準扶貧,人對人,村對村,一個都不能落下;污染防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
“我們在生態環境方面欠賬太多了,如果不從現在起就把這項工作緊緊抓起來,將來會付出更大的代價。”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告誡。
用最嚴格的制度、最有力的舉措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綠色更有活力。一場關乎億萬人民福祉、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綠色變革,已經開啟征程。
必須清醒看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具有充分條件,也面臨艱巨任務,前進道路并不平坦,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挑戰依然嚴峻復雜,我們需要奮發圖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