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19日電 商務部部長助理張驥今天表示,進口方面,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對進口影響很大,去年是量增價跌,少花了1800多億美元,但是中國進來的大宗商品更多了,效果是很好的,雖然從數字看會憂心忡忡,但實際上是少花了錢,多辦了事。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召開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指出,從外部環境來看,全球經濟有很多不確定因素,但是有一點很確定,就是很疲軟,這是大家有共識的。在這樣一個疲軟的環境下,全球的貨物貿易都是低速和負增長,不僅僅是中國有壓力,各國都有下行的壓力。
同時在這個背景下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保護主義措施開始抬頭,特別是針對中國。針對中國鋼鐵有各種各樣的反傾銷、反補貼,是以符合WTO規則之形式,但實際上是行保護主義之實,所以中國的外部環境比較嚴峻。
隆國強提出,另外一個方面是競爭力的問題,中國傳統的競爭優勢,貨物貿易是依靠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在全球開展競爭,中國的增值環節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
近年來隨著中國發展水平的提高,綜合成本上升擠壓過去多年來賴以參與全球競爭的低成本優勢。更多的發展中國家,比如像越南、柬埔寨等等,也開始參與到全球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中,所以受到擠壓。
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多有科技含量、有品牌的企業涌現出來,必須靠質量、靠品牌、靠技術、靠服務、靠國際銷售的渠道等等,來形成新的國際競爭優勢,整體上來看還沒有真正形成。
隆國強強調,在這樣一個傳統優勢弱化,新的競爭優勢正在培育過程中轉換的困難時期,中國的競爭力也受到外部的擠壓。內外疊加,對整個外貿的影響,結論很簡單,就是出口的下行壓力依然會很大,今年很可能還是負增長,甚至負增長的幅度比去年還會大一點。穩外貿最重要的是穩就業。
隆國強表示,從未來幾年情況看,可能還是一個低速增長的態勢,所以還需要繼續努力。但是另一方面,更加重要的是在眼前穩外貿的同時,要看到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意義,要把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靠低成本轉向靠技術、靠品牌、靠服務、靠渠道,把競爭優勢從原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升級到資本和技術密集的產業。
商務部部長助理張驥補充說道,對外貿易是國與國之間的貿易,觀察它必須進行國際比較。中國外貿高速增長30多年,現在速度下來了,大家應更加理性客觀地看待。
中國外貿分兩部分。出口方面,從國際需求看,外需在萎縮,這是多年都沒有碰到過的。從國內供給側看,由于生產要素成本上漲,傳統競爭優勢削弱。同時也要看到,中國過去的出口能力中相當一部分是承接國際轉移帶來的,這一塊在放慢,而產業和訂單向外轉移又在加快,對外貿出口的影響較大,這一點應該理性地看待。
進口方面,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對進口影響很大,去年是量增價跌,雖然從數字看會憂心忡忡,但實際上是少花了錢,多辦了事。同時,進口還受國內的經濟影響,國內需求有所降低,包括固定資產投資放慢,影響投資品和中間品進口,中國投資品和中間品占進口比重約93%。
總的來看,出口主要受外需和國內供給側的影響,進口主要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和國內需求側影響。從這些因素看,中國外貿目前下行壓力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