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于2014-09-10大公網:在內地62位省級黨政一把手中,王珉的從政路徑可以說是“獨一份”【王珉簡歷資料照片】。不同于現在許多高級領導干部流行的任上邊干邊讀邊拿學位的方式,王珉是為數不多的具有貨真價實高學歷的中共高級干部,即在教師、學者的崗位上做到一定高度后直接進入仕途,成為“教而優則仕”中的典范代表。
王珉(資料圖)
50后老大哥的典型人生軌跡
1950年3月出生的王珉是目前除郭金龍(系政治局委員)外最年長的省級黨政一把手。與大部分50后一樣,王珉有著那個時代典型的人生軌跡:家庭因父親王積惇的教授身份受沖擊,18歲時成為知青在省內下鄉插隊,之后又在淮南化工機械廠當基層工人,前后磨練長達七年。在文革結束之際,25歲的青年王珉回到學校,進入安徽省淮南煤炭學院機電系礦機專業學習(1975年9月至1978年9月)。
此后,王珉在高校學界逐漸開辟自己的天地。正如開篇所言,王珉仕途軌跡的特殊就在于他在轉戰地方任職前完全是“象牙塔中人”,沒有中間掛職等打斷其求學職教的歷程:1978年從淮南煤炭學院畢業后,隨即成為該校機制工藝教研室一名教師。一年后王珉赴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深造拿到機械制造工程碩士學位,此后回爐母校再任教。1983年起,他又赴南京航空學院攻讀博士學位。之后十余年,王珉在南航逐步高升,歷任機械制造系主任、院秘書長、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期間,他在35歲“高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香港理工學院當了一年半訪問學者,40歲時被破格評為教授,還見證了南航從“學院”升格為大學。1994年6月,王珉成為南航常務副校長。
在求學與執教的來回之間,王珉近20年的高校經歷為其轉戰仕途奠定了厚重的基礎。在任南航常務副校長一個月后,王珉即進入江蘇省政府,成為省長助理。
蘇州經驗助力高升
雖然在高校學界已有所成就,但在政界,已過不惑的王珉卻是個地道的新人。王珉進入政界第一個職務是省長助理(享受正廳級待遇)。經歷省長助理兩年多的歷練后,王珉便升任副部級的江蘇省副省長,一干便是六年。2002年5月,尚任副省長的王珉又兼任蘇州市委書記,并在這兩個崗位上進入了省委常委序列,成為省級領導的核心成員。這離他初入政界只過去八年。
進入政界雖晚,但深厚的教研背景給了王珉其他人難以企及的高起點,因此在踏入仕途后的加速度,也就比從最基層開始的人快了許多。在蘇州雖然只主政兩年多,但王珉卻在這座中國內地規模最大的地級市、江蘇的經濟中心有力證明了自己的主政治理能力。例如,王珉在主政期間,突破以往蘇州通過吸引外資、依靠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模式,提出了張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借鑒新加坡企業管理方式三大發展思路,以此來帶動蘇州工業園區綜合發展。換句話說,蘇州的發展不再是單靠外資,也要發展民營經濟進行協調。
值得一提的是,歷任蘇州一把手之后的仕途通常都向好,王珉也不例外。因為蘇州模式、經驗的治理政績,2004年10月被宣布為吉林省省長候選人,3個月后轉正。眾所周知,吉林省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如何推動國企改革、振興當地發展是個老大難問題。在當年的任命大會上,吉林省委常委們就表示,歡迎具備改革開放前沿的蘇州主政經歷的王珉前來吉林工作。而王珉的工科背景,無疑也為其在東北主政錦上添花。
東北二省挑戰重重
在吉任職五年期間,王珉可以說延續了在蘇州的治理思路,以“蘇州速度”推進吉林的國企改革,計劃在一年內基本完成816家省屬國有企業的改制任務。王珉以招商引資、專案投資、南資北移為核心的南方思維,和“軟環境是發展的硬條件”的執政理念,在執政吉林期間破解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過程中的難題,并特別針對國企改革展開積極行動,因此贏得媒體形容為“王大膽”的稱號。
不過,因為這樣急速般的改革進度,王珉在吉期間也不可避免遇到了困境:2009年7月24日,“通化鋼鐵部分職工因企業重組問題聚集上訪”的群體性事件震驚全國--參與通鋼改制的民營企業方代表、北京建龍重工集團總經理陳國君被毆致死。“通鋼事件”發生后,不少聲音開始質疑王珉在吉林推動的國企改革的方式。需要承認的是,“通鋼事件”確實暴露了吉林國企改革中存在問題。不過,王珉在吉推進的改革確實在更大范圍內盤活了國企發展的活力,加強了國有資本的控制力。在國企改革外,吉林在王珉主政期間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城鄉可支配收入都有了大幅提高,有些指標名列全國前列。
2009年11月,王珉離開吉林,來到鄰省遼寧出任省委書記,而接替他的是另一位同樣學者出身的農學博士孫政才。經過蘇南和吉林南北兩地的施政經驗,再加上自身的學科背景,王珉坐鎮遼寧這個東北工業大省顯得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