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翻拍的交會對接瞬間演示圖
這是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攝像頭拍攝的交會對接瞬間
N新華 中新
3日凌晨1時36分,在軌運行30圈的神舟八號飛船和在軌運行541圈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實施交會對接。這一吻堪稱完美,8分鐘完成一吻,比預計時間縮短了7分鐘。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稱,天宮神八組合體飛行正常,各項在軌試驗進展順利。12天后神八與天宮將要分離,并擇機進行第二次交會對接試驗,再次構成組合體,繼續飛行2天。按照計劃,神八17日將返回地面。
完美一吻比計劃少花了7分鐘
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介紹,神八飛行第28圈,相距天宮一號117公里時,兩飛行器建立相對導航,在相對距離52公里處,北京時間11月2日23時08分,神舟八號轉入自主控制。在交會測量設備的導引下,神舟八號飛船經過55分鐘的飛行,4次軌道機動,到達距離天宮一號5公里的停泊點;繼續飛行85分鐘,兩飛行器對接機構開始接觸,其間,神舟八號在距離天宮一號400米、140米、30米處停泊,進行了位置精度控制和交會測量設備狀態確認。
之后,在8分鐘時間內,對接機構完成了捕獲、緩沖校正、拉回和鎖緊四個過程,北京時間3日凌晨1時36分,兩航天器最終實現了剛性連接,形成組合體,交會對接完成。
按預定計劃,對接過程原來可能要花15分鐘,至少要10分鐘。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主任陳宏敏說,對接過程無驚無險,堪稱完美,一個應急預案都沒用上。
交會對接使命只完成了一半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總設計師張柏楠說:“首次交會對接雖然取得了圓滿成功,但目前慶功為時尚早,未來將要進行的二次對接依然充滿風險。”
據張柏楠介紹,神舟八號飛船增加了微波雷達、激光雷達、CCD敏感器等3臺技術方案和性能指標均達國際領先水平的交會測量設備,交會對接的成功,意味著我國同時掌握3種世界領先的太空測量技術。
“首次交會對接在地球陰影區進行,由于沒有太空中強光的影響,對接非常順利。為了充分驗證測量設備的抗干擾能力,二次對接或將在光照區舉行,目前最擔心的,是強陽光對測量設備所造成的干擾。”張柏楠說。
進行二次交會對接前,兩個飛行器首先要實現分離,“從接觸、捕獲、緩沖到最終對接上,交會對接的使命才完成了一半。”張柏楠說,分離與對接同樣充滿風險,不能掉以輕心。
武平介紹,在確保安全和可靠的前提下,第二次交會對接試驗將于12天后舉行,其目的是進一步考核對接機構的重復使用性能,以及交會測量設備在不同空間環境下的性能。
神舟八號飛船計劃于11月17日晚返回地面。
2016年中國將建空間實驗室
武平說,今后我們國家還有近20次航天飛行。中國政府已經批準我國載人航天后續的發展規劃,也就是在2016年完成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建設自己的空間實驗室。
武平說,在2020年前后,我們將建設載人空間站。在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的建設中,還將突破多項關鍵技術,比如突破貨運飛船推進劑的再給補加技術,為此我們還要有貨運飛船的發射。我們還要突破再生生保技術和航天員長期駐留的技術。這些都需要進行飛行試驗來驗證。目前后續這兩個階段方案還在制定。
明年將由航天員 實施手動交會對接
當神八飛船與“天宮”深情一吻時,航天員在地面的訓練也正式拉開了大幕。按照計劃,明年載人飛船與“天宮”交會對接時,將會安排航天員手動交會對接。如果手控模式的對接也能順利完成,將意味中國真正全面掌握了交會對接技術。
記者從中國航天員中心獲悉,目前,交會對接任務飛行乘組的初選已經完成,航天員已經完成共同訓練,轉入交會對接任務訓練階段。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黃偉芬告訴記者,將來航天員進行人工手控交會對接,主要通過手柄完成。航天員操縱手柄,控制飛船的前進速度和姿態,使儀表上飛船的十字刻度線對準目標飛行器的十字靶標和靶標地盤中心。當三者重合,同時對接機構接觸后,儀表上發出對接捕獲信號,標志對接成功。
訓練在航天員中心的飛船模擬器、目標飛行器、組合體模擬器中進行,這些模擬器都是一比一仿真。訓練中,有意設置大偏差的科目和各種故障,增加控制難度,比如讓飛船姿態出現大偏差,或者突然加大對接速度,訓練航天員應急情況下的反應能力和處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