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觀察
人大代表建議
發展公共自行車緩解城市阻梗癥
騎自行車被貼上“級別”標簽
“馬路越來越寬了,但自行車道卻沒了?!?/P>
“騎著最環保的自行車,卻越來越難進各種政府大院了?!?/P>
“發展公共交通不要只想著‘建地鐵’‘修高架’,投入較少、成效鮮明的公共自行車卻常常被遺忘。”
曾經的“自行車王國”,如今一邊深陷“霧霾”“擁堵”的漩渦,一邊卻將自行車邊緣化。人大代表建議,發展投入小、成效好的公共自行車以緩解城市阻梗癥。
去年底,東北一城市僅有70厘米寬的自行車道,被網友戲稱為“騎車走鋼絲”,也引發大家對各自城市自行車道“吐槽”。
“你騎著自行車到一些政府部門、機關大院去辦事,保安都不會放你進去。”康永恒代表說,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作為交通工具的自行車被貼上“級別”甚至“階層”的標簽。
前幾年,西部一位省政協委員騎著自行車出席該省政協會。保安再三檢查證件后說:“人可以進,車不能進,因為里面沒有停自行車的地方。”一些人也自然而然地覺得“騎自行車”是一件沒面子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現在騎自行車還要提防各種危險。民營企業家代表王麒說:“自行車道不斷被擠占,甚至被取消,很多時候你得提心吊膽地在機動車流中行進?!?/P>
自行車填補
“最后一公里”空白
在成都中心城區上班的湯濤每天都要花1個多小時在擁堵的車流中開車上班,盡管距他家和辦公樓不遠的地方都有地鐵站。但“從家到地鐵站有1000多米,從地鐵站到辦公樓還有近2000米,每天我都會在開車還是搭乘地鐵之間糾結。最后往往都是開車去上班?!睖珴f。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何健說:“在社區越來越大、交通越來越不便的情況下,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的空白,就是一個看上去很小、影響卻很大的問題。”
“慢”時尚
為何不能“快”發展
以便捷、健身、環保為特征的公共自行車源于法國,2005年里昂率先推出公共自行車并取得很大成功,隨后巴黎、馬賽、華盛頓等眾多城市也開始實施公共自行車項目,被媒體稱為“慢”時尚。
但是這種“慢”時尚卻在我國各城市中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支持。盡管目前已有包括成都、杭州在內的60多個城市開通公共自行車,但覆蓋面不廣、租賃借還點較少、跨區域標準不一、道路規劃不合理等問題阻礙著公共自行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