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記者 “唐僧師徒四人東去傳教,路遇各種磨難,逐漸發(fā)覺眾妖均有后臺,遂沙僧鉆進流沙河,八戒躲回高老莊,只剩悟空護送唐僧。悟空被壓五指山下,唐僧在長安傳教至壽終正寢。五百年后,悟空從五指山下蹦出,一聲不吭大鬧天庭后,在東海把自己變成石頭。”
網友“Rabbit兒爺”的短短一篇微博,在網上掀起一種“倒寫體”熱潮。隨后,《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名著的“倒寫體”版本紛至沓來。這種寫法將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或事件按時間倒序描述,看起來十分有趣,有的還不乏深刻和感動。
網友對《水滸傳》的“倒寫”是這樣的:梁山上有108位將領,后因大首領無能昏庸,大家紛紛下了梁山。林沖到京城考上了公務員。武松打虎違反保護動物法。扈三娘和王英回到扈家莊,在村前村后種滿了棗樹,后此地改稱“棗莊”。
“‘倒寫體’是網友對壓抑心情的一個宣泄,是反主流心態(tài)的體現。”網友“disco劉明志”認為,當傳統(tǒng)價值觀和多元化的價值觀相沖突時,網友用“倒寫體”對原來老套路進行突破。隨社會多元化發(fā)展,這種另類表現會越來越多。經典之中加入自己的想法,也是一種新的改變方式。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李永富指出,“倒寫體”反映了當今的一種社會現象。主流文化在引導人們思考的同時也限制了人們的思維方式。人們在面對很多不得已的社會現象時會產生這樣的思維:假如我不這樣做,情況會怎樣?“倒寫體”就是在試圖這樣的提問。
比如,“倒寫體”《西游記》少了一絲曲折與艱險,但卻在快速倒退的鏡頭感中顯示出波瀾壯闊的命運感。在140字之內的倒寫故事中,表面上是訴說他人遭遇,實際上描寫了改寫者的心聲。
心理學專家潘鳴告訴新華網記者,“熱衷‘倒寫體’的網友大多有一定的文學基礎,而更多人則抱以圍觀態(tài)度,帶著好玩有趣的目的去看,全當是一種內心的某種釋放,起到放松減壓的效果。在生活節(jié)奏日趨加快,各種壓力不斷增加的今天,心態(tài)積極與否顯得十分重要。唯有如此,才能合理應對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正視磨難和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