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美國國會眾議院情報特別委員會8日公布一份報告,宣稱中國華為和中興公司如果參與美國關鍵基礎設施建設,將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但報告卻拿不出證據,只是模糊地宣稱中國企業“未能提供足夠信息解釋清楚”或“未能提供文件讓情報委員會信服”。由此,不少外媒對這份報告的可信性提出質疑。
美情報機構內部對所謂威脅無共識
路透社8日發表文章指出,美國眾院情報特別委員會推測這兩家中國公司的設備和服務可能存在所謂的長期安全風險,但沒有提供任何確鑿的證據,至少沒有在這份公開的報告中提到。
路透社9日又發表文章,曝出該委員會主席邁克·羅杰斯引為“威脅”例證的Cricket公司信息外泄事件的細節。文章援引Cricket公司發言人格雷格·倫德的話說,事件發生后,公司組織了調查,但最終結論是“沒有證據顯示這起事件是華為惡意行為所致”。而且,該委員會在調查期間并未聯系Cricket公司,而公司也沒有去委員會投訴。
文章還說,美國情報機構內部也未就華為和中興公司的設備是否威脅安全達成共識。
外媒指責美“過分”
有貿易保護色彩
《德國金融時報》網站9日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國國會投下如此“重磅炸彈”的依據應該客觀,而不能是基于那些“沒有根據的傳聞”以及一些技術“陰謀論”。文章認為,美國國會的這一舉動是美國在搞過分的“中國抨擊”。
彭博社網站9日也發表文章說,上述報告缺少證據,漏洞百出,沒有提到任何一例使用這兩家公司的電信設備竊取數據的案件。美國國會有關華為的報告帶有貿易保護主義色彩。
美聯社9日發表題為《美國報告凸顯對中國公司憂慮》的文章,指出這份報告出爐的時間正好是美國大選前中美貿易摩擦最突出的時間。文章援引北京一名技術領域咨詢師大衛·沃爾夫的話說,華為、中興“是第一批將在創新和高技術領域給美國造成真正的、持續性競爭威脅的公司,而美國視這兩個領域為本國的核心競爭力”,所以“不論哪家公司踏入這個領域,都會四處碰壁”。
西班牙《國家報》網站9日發表文章,翻出美國、以色列曾利用“谷歌”策動網絡間諜戰的老底。文章還說,歐洲各國政府并不擔心華為,因為9月中旬英國首相卡梅倫與華為總裁任正非一同宣布了華為公司15億歐元(約合19億美元)的投資,而西班牙工業、能源和旅游業大臣索里亞最近在訪華期間參觀了華為公司設在上海的總部。
□相關新聞
華為在加業務開展受阻
外交部:希望有關國家采取積極、建設性行動
外交部發言人洪磊10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國電信企業按照市場經濟原則開展國際化經營。
有記者問:加拿大政府出于國家安全考慮可能不讓中國華為公司開展在加業務,也有些國家提出要對華為進行調查。中方如何看待中國電信企業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洪磊說,中國電信企業按照市場經濟原則開展國際化經營,有關海外投資合作的性質是互利共贏的,不僅促進了與有關國家經貿關系的發展,也為加強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洪磊表示,中國和有關國家的經濟合作需要一個良好、穩定的合作環境。中方希望,有關國家能夠堅持與中國的互利合作,為深化雙邊經貿合作采取積極、建設性行動,這符合雙方共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