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神九航天員向創造載人深潛新紀錄的蛟龍潛航員表示祝賀和問候(電視截屏)
閩南網6月25日訊 昨天,中國成功實現了首次手控交會對接任務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在國務院新聞辦召開的發布會上說,去年神舟八號實現了無人交會對接,今年神舟九號實現了載人交會對接,按照規劃后續還應該有神舟十號的載人交會對接。但她指出:“對于神舟十號具體任務的安排和實施時間,要等到這次神舟九號任務完成以后進行全面總結以及對天宮一號進行全面評估以后才能最終確定。”
手控對接非常完美 三航天員技術嫻熟
武平對昨日進行的手控交會對接作出了高度評價。她說,24日的手控交會對接中,三名航天員沉著、冷靜,技術嫻熟,手控交會對接非常精準、非常完美。這證明了我們自己培養的航天員訓練有素、技術嫻熟,也驗證了神舟飛船手動控制系統設計得非常好。當天也再一次考核了飛船和天宮一號交會對接的相關功能和性能以及地面測控通信系統對交會對接的支持能力。
武平說,交會對接是載人航天的三大基本技術之一,掌握這項技術是建設空間站的前提條件。她評價說,突破和掌握交會對接技術對實現我國載人航天發展的第二步階段目標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也為后續空間站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武平還評價說,我國第一位女航天員劉洋的整體表現非常優秀。她說,在這次任務中,劉洋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適應了太空的失重環境,她現在的精神狀態非常好,身體健康,各項生理指標也完全正常。劉洋心理穩定,操作很細致,與景海鵬和劉旺配合默契。特別是劉洋為主負責有關的空間科學實驗工作進展非常順利,取得了大量的寶貴科學實驗數據。
未來或用我們技術 來培養外國航天員
武平昨日介紹,按照目前我們載人航天的規劃,我們現在還處于突破載人航天基本技術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的飛行次數畢竟還是有限的,而且還要進行大量的載人航天技術試驗。相信今后隨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我們的技術會越來越成熟。我相信有一天我們一定會用我們的航天技術來培養外國航天員,包括能夠有外國航天員乘坐我們的神舟飛船飛向太空。
武平同時表示,我們愿意與世界各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則基礎上開展廣泛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推進載人航天事業向更高水平發展,為造福全人類做出更加積極的貢獻。
標志著我國具備 建立空間站能力
天宮與神九首次手控交會對接成功,標志著在美國、俄羅斯成功進行空間交會對接試驗40多年之后,我國完整掌握了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具備了以不同對接方式向在軌航天器進行人員輸送和物資補給的能力。也意味著我國具備了建設空間站的基本能力。
根據計劃,4天后的飛船撤離同樣以航天員手控方式進行。到29日返回時,景海鵬、劉旺、劉洋在完成神舟九號飛行使命的同時,還將創造中國載人航天史上飛行時間最長的紀錄。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 總經費約390億元
武平還透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目前總經費約390億元人民幣。她說,我們從1992年開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在完成第一步任務,也就是完成神舟六號任務以后,經費一共花了200億元人民幣。我們全部完成交會對接任務,也就是到明年完成神舟十號的任務,從預算上來講,應該也是不到200億元人民幣,約190億元人民幣左右。
“中國航天人繼突破天地往返、出艙活動技術之后,完整掌握載人航天三大基礎性技術的最后一項——空間交會對接技術,這意味著,中國成功叩開了空間站時代的大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
□全球連線 中國大規模空間站將出現近地軌道上
在神九與天宮首次通過手控操作再次完成載人交會對接之際,多國航天專家和宇航員對中國此次太空任務的關注熱度持續升溫,與中國開展、加強航天合作的呼聲此起彼伏。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指出,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將“神九”送入太空并成功與“天宮”交會對接,值得中國人驕傲。
俄航天署主辦期刊《航天新聞》的觀察家伊格爾·利索夫說,完成交會對接和在軌駐留意味著中國在力爭成為最先進航天大國的道路上又邁出堅實的一步。他認為,中國有能力建設規模更大的空間站,預計它將很快出現在近地軌道上。
美國太空政策專家瓊·約翰遜·弗里茲表示,完成太空載人對接表明,中國進一步獲得了建立永久性空間站甚至是載人登月所需的必要技術。很明顯,載人航天項目在中國獲得的支持目前多于美國。
日本首位宇航員毛利衛認為,中國航天技術的進步速度令人驚嘆。中國將在自己的空間站里進行各種實驗并不斷獲得新發現。他熱切期待這些新發現造福全人類。
韓國首位宇航員李素妍女士覺得自己與中國女航天員劉洋之間有一種“天然”親近感。李素妍表示,對劉洋成為世界女航天員“隊列”中的新成員感到十分欣喜,祝愿她完成所有任務并凱旋,盼望有機會與她直接見面,分享經驗。
美國華人宇航員焦立中說,中國將女性送入太空表明其載人航天項目日益成熟。
美國航天局前任官員威廉·安德森說,盡管美國尚未與中國在太空領域開展合作,但他對全人類共同開展太空合作的前景感到振奮。據他介紹,其目前任職的美國普渡大學正與中國清華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中國高校在航空航天研究領域開展合作。
美國“航天城”休斯敦的自然科學博物館副館長卡羅琳·薩默斯女士樂觀地說,太空探索任務艱巨,合作是必由之路,未來美國與中國開展航天合作符合邏輯與常理。她指出,從技術層面而言,中國最有能力與美國相互促進、提高,現在是美國與中國開展航天合作的好時機。
韓國女宇航員李素妍認為,與其他科研領域相比,航天事業更需要開展國際合作。她期望見到韓國與中國今后在諸多研究開發項目中進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