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旺正在手控對接
閩南網6月25日訊 神舟九號航天員24日駕駛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順利對接,我國首次空間手控交會對接試驗成功。
這一操作是由43歲的航天員劉旺實施的。12時許,他通過手柄控制飛船的姿態、速度和方向,使神舟九號從140米外向天宮一號緩緩接近,最終成功捕獲天宮一號。隨后,神九航天員與“蛟龍”號潛航員互致祝福。
昨日早上剛剛分開的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實現剛性連接,再次形成組合體。這意味著,中國完整掌握了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具備了以不同對接方式向在軌飛行器進行人員輸送和物資補給的能力。
“航天員手控交會對接任務過程順利,結果完美,可以說是又打了一個十環。”飛船系統總指揮何宇說。幾個小時后,他們將再次進入天宮開展空間科學實驗。
劉旺挑起“大梁”
此次手控對接任務中,航天員劉旺挑起“大梁”。他坐在中間,用右手邊的姿態控制手柄、左手邊的平移控制手柄來控制飛船的速度和位置,整個對接過程操作精準,最終完成手控交會對接。景海鵬、劉洋全神貫注地監視著面前的儀表參數和對接靶標。
劉旺這個“舵手”不好當:他要將飛船與天宮之間的角度嚴格控制在1°之內,橫向的偏差不超過0.2米到0.3米——對于重量超過8噸、長達9米的飛行器而言,難度相當于“百米穿針”,極大地考驗著航天員的眼手協調性、操作精細性和心理穩定性。
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主任白延強說,為了讓劉旺在任何情形下都能順利對接,地面訓練設置了不同距離、不同光照條件、不同初始偏差、不同突發事件等無數種突發狀況。每一次“刁難”與“突然襲擊”,劉旺都逐一通關,成功率百分之百。
對接是在陽照區進行的。北京飛控中心的實時畫面中,神舟九號散發著金屬色光芒,以倒飛姿態靠攏天宮。在距地球343千米處實施這個類似“倒車入庫”的動作,相當于“太空穿針”,要求航天員具備極好的眼手協調性、操作精細性和心理穩定性。
成功因素有三個
航天員系統總體室主任劉偉波認為,中國首次手控交會對接成功的背后,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
一是“駕駛員”劉旺操作水平高,心理素質好。“在萬眾矚目下,劉旺一點都不怯場。我們作了比對,這次操作的對接精度、時間以及偏差,和他地面訓練成績差不多。”劉偉波說。
二是3名航天員配合默契。劉偉波說,模擬訓練可以經過充分協商和考慮,發揮每個人的長處。但在太空中更細致的方面,比如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主要靠3個人磨合之后的心領神會。
三是國產對接機構可靠性高。劉偉波說,飛船與天宮一號上的對接機構,是中國目前為止最復雜的空間機構。“駕駛”技能體現了人的自主能動性,但交會對接的基礎是產品的可靠性。從產品角度來說,這是第4次對接,飛船和目標飛行器的對接機構,可謂完美無缺。
手控對接全程記錄
昨日11時08分,神九與天宮成功分離。飛船自動撤離至400米左右的停泊點。之后,飛船開始自主接近天宮,隨后進入140米保持。
12時38分,飛船轉入手動控制;
12時48分,飛船對接環接觸;
12時50分,對接機構成功捕獲;
12時55分,實現剛性連接,對接鎖鎖緊,天宮與神九再次形成組合體,中國首次手控空間交會對接試驗成功。
□特寫 “天宮”第7日
墨色的太空中,天宮一號和神舟九號宛如兩只展翅翱翔的白色鯤鵬,格外醒目。
近了,更近了……昨日12時55分,隨著3位航天員駕駛的神舟九號飛船再次與天宮一號緊緊相牽,中國載人航天首次手控交會對接成功!
劉旺、景海鵬、劉洋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久久不愿松開!坐在正中間的“駕駛員”劉旺再次揮了一下握緊的拳頭,與8天前從大漠中的問天閣出征時一樣,只是這一次,他的眼中有淚光閃動。
潮水般的掌聲在北京飛控中心響起。曾在4年前與景海鵬共同出征太空的劉伯明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非常成功!”
14時許,3位航天員再次回到天宮一號,繼續精彩的“天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