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5月25日訊 最近,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受到吃貨們的熱烈追捧。該片在收視上全面飄紅,超過央視一套之前同時間段電視劇收視的30%。目前它在央視一套播完后,又開始在央視9套進行第二輪播出,仍舊追捧者眾。據悉,《舌尖上的中國》年底將拍攝第二季。(5月24日中新網)
《舌尖上的中國》的影響力正從熒屏走向現實,引發一系列的蝴蝶效應,甚至帶動烹飪器具的熱銷。有學者還建議成立“中國吃貨有限股份公司”,在各地小吃中挖掘并整合商機。
《舌尖上的中國》為何能這般紅遍全國,甚至衍生“舌尖上的××”現象,讓媒體、學者和普通民眾都熱議紛紛?
首先應該說,這部美食紀錄片“討巧”,飲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精髓,有著廣泛的受眾基礎。特別是在電視熒屏充斥諜戰劇、宮廷劇和家庭倫理劇的當下,觀眾感到膩味,這個時候,《舌尖上的中國》猶如一股清新之風,讓觀眾眼前一亮,一經播出,引發熱捧也就不足為奇。
更重要的還在于《舌尖上的中國》所介紹的美食,其食材絕大多數取自天然,不但遠離污染,更遠離各種化學添加劑。也正是因為其綠色、無公害,贏得大眾的艷羨。可資為證的是,網友由此及彼,熱議一個話題:什么時候我們才能吃上《舌尖上的中國》里面的食品?
在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的當下,作為美食紀錄片的《舌尖上的中國》無意之間點中了某些現實弊端,也撥動了公眾那根焦慮的神經,結果自然引發輿論共鳴。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正是以上看似不相關的因素綜合在一起,成就了《舌尖上的中國》的美名。廣大觀眾熱捧它,不僅僅是因為喜歡美食,而是透過此表達了一種全民性的渴望:什么時候才能擁有健康、安全、放心的一日三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