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一桌午餐,12個人。”
“好的,我馬上給你們配菜。”
……
10月4日,武夷山市吳屯鄉黃凹壟家庭農場“莊主”余培福又迎來每日一波的“電話騷擾”。而每一次回復,幸福都洋溢在他的臉上。
國慶假期,余培福的農場內十分熱鬧。摸田螺、捉稻花魚、捉稻田鴨等休閑觀光體驗活動吸引了眾多市民和游客前來觀光和體驗。
“這一塊是稻花魚養殖基地生態米種植區,左邊是蓮花種植區和田螺喂養區,下面是親魚體驗區,山上還有水果采摘區。”余培福介紹起農場的布局,2013年,余培福一家承包了黃凹壟水庫旁的土地,采用“家庭農場”的經營管理理念打造這片土地。
“高山田里種上水稻,稻田里養上鯉魚,林間再放養雞鵝。”這是余培福探索的綜合養殖模式。山間溫度低,水稻的生長期長,產出的大米更香甜;以稻花為食的“稻花魚”肉質緊實、鮮嫩可口,深受市場歡迎;雞鵝糞便可增加土壤肥力,更有利于果樹的生長。
如何向土地要更多的收益?余培福動起了腦筋。
“這里這么好的環境,我們自己住著都特別開心,肯定有不少城里人想來體驗、放松。”于是,家里人一合計,開辟出了體驗區。游客可以來體驗插秧,也可以自己到稻田里抓稻花魚、泥鰍、摸田螺。
“美景在身旁,不必去遠方。我們一家早上8點出發,開車半個多小時就到這里了,這里空氣清新、環境優美,體驗感很好。”市民陳海珍說,家里有老人小孩,出遠門玩不方便,還考慮到外地有疫情,因此就選擇鄉村游,專門帶他們來這里品嘗地道農家菜。
“不僅小孩子喜歡,大人也非常感興趣。每逢周末和節假日,游客還是比較多的。”余培福說,游客玩累了,就在我們農場的青山綠水間品嘗美食。稻花魚、田螺、泥鰍是我們農場的“必點菜”。再過一個月,還可以采摘玉米。
稻田里發展親子觀光體驗旅游,餐桌上吃出農村致富經,一批批游客在這里聽古剎鐘聲、看稻花魚躍、吃稻田魚米。
近年來,武夷山市吳屯鄉不斷加大稻花魚產業扶持力度,擴大養殖規模,提升稻花魚品牌。同時,融合“北米”種植,延伸產業鏈條,通過袁隆平科研團隊、問稻心田生態農業、南平農科所、北路米業等,集中流轉高山村農田種植有機生態米,提升稻米品質。
2022年以來,全鄉養殖稻花魚約1.3萬畝,總產量達500余噸。并推出了稻田捉魚體驗項目,以旅游帶動產業發展,通過抖音等新媒體直播平臺,充分展示吳屯特色稻花魚名片。2022年2月18日,經國家知識產權局批準,“吳屯稻花魚”成功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意味著吳屯稻花魚向實現品牌富農、助力鄉村振興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鄉村游越來越受市民和游客熱捧是有原因的,好生態是鄉村發展旅游的底氣。如今的農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既可以觀田園美景、體驗田園生活,又可以品嘗地道農家菜。”武夷山市吳屯鄉政府副鄉長詹悅說,一座座田園變身“樂園”,美麗鄉村建設帶火了鄉村游,讓“鄉村游”成了共富路上的“好風景”。(通訊員 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