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豐街道段征遷完成20%”“武夷街道段征遷完成60%”“綜合農場征遷基本完成”……10月19日,在武夷山城市攻堅戰指揮部的“西快線”征遷情況進度表上,一個個數據不斷刷新著項目進度。
武夷山“西快線”全長15.2公里,征遷涉及崇安、新豐、武夷3個街道以及綜合農場、茶場、良種場,共需征遷718.9畝。項目建成后可實現武夷山高鐵北站直達度假區,車程只需12分鐘左右,將極大方便游客和市民出行。然而,要想落實、落地好這樣一個惠民利民的好項目,就需要啃下一塊塊“硬骨頭”。
征遷是項目建設過程中的第一塊“硬骨頭”。這項工作中,崇安街道的“成績單”格外亮眼——僅用了30天就完成征遷任務。該街道項目征遷負責人周榮軍說:“每位征遷工作人員都竭盡全力撲在工作上,周末加班是常態。最晚的時候,忙到了凌晨。”
征遷工作的順利完成,離不開征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大雨對于很多人來說是壞天氣,但是對于我們來說卻是入戶做工作和丈量的好時候,因為這個時候拆遷戶大多在家。”在崇安街道國土所所長張元龍車上,一雙雨鞋、一雙運動鞋、一把雨傘,是每個征遷隊員的標配。
雨天里,征遷隊員們撐著傘,走在泥濘的鄉間小路上,敲開拆遷戶家門,步入田里丈量。“土地丈量事關村民切身利益,一棵樹、一扇門、一條溝都要認真嚴謹,馬虎不得。”張元龍負責現場作業,一張地形圖從不離身,每塊土地都要確保兩戶甚至多戶拆遷戶同時到場才開始丈量,丈量都反復詢問、確認比對,確保公平公正和準確性。
情況摸上來,服務沉下去。征遷小組利用“雙聯雙評”機制,對拆遷戶建立工作檔案,包括家庭狀況、補償方案、難題訴求……逐家逐戶動員,耐心細致地為拆遷戶講政策、解困難,以誠心換民心。
“不怕訴求談不攏,只要拆遷戶愿意談,征遷干部就愿意上門服務。”周榮軍告訴記者,他們通過一線調度、現場辦公、每天例會等工作方式,及時把拆遷戶提出的訴求對照補償原則和標準,逐項研討,打通問題癥結,在政策范圍內,最大限度地保障其自身權益,使雙方達成一致。
征遷項目的最后一戶是位于城南村一座面積1000多平方米的茶廠,廠房一角約兩平方米在征遷紅線范圍內。要么拆除一個房間,要么整座茶廠拆遷,不論是哪個方案,廠長劉文興都堅決反對:“動一下,機器設備都要搬動,影響整條生產線,我損失的遠遠不止廠房的價值,你們就不能繞開我們廠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周榮軍就與其洽談了五六次,均以失敗告終。
9月28日傍晚,周榮軍和征遷小組的掛村干部吳春杰、肖莉再次來到茶廠,這次他們叫來了施工方、設計方、村干部。周榮軍說:“畢竟面積不大,我們經過會議討論,認真考慮了廠長建議,也希望能避開這個角。”經過實地丈量、圖紙比對,最終在當晚九時許,設計師來電確定可以改圖紙不用拆廠房,問題順利解決,為征遷工作圓滿畫上了一個句號,也確保西快線建設進度按照時間節點如期推進。
截至9月30日,“西快線”項目崇安街道征收土地面積109.562畝,房屋5戶,占地面積637.69平方米,按時保質保量全面完成了征遷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