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首個全國生態日,建甌市在房道鎮舉辦首屆“楊榮與萬木林生態文化旅游節”。萬木林是我國唯一以人工林起源的自然保護區。旅游節開展了精品旅游資源推介暨重點文旅項目簽約等一系列活動,嘉賓游客們參觀了楊榮文化展示館、萬木林博物館、閩源文化風情館、楊榮家風家訓館、生態教育基地等。萬木林為當地引來了真金白銀,建甌農商銀行授信3億元信貸支持發展綠色經濟產業儀式也于當天舉行。
“傳好家風家訓、護好綠水青山的甜頭,房道群眾深有體會!”房道鎮黨委書記呂義德介紹,在萬木林及其所在地沶村的示范下,房道鎮20個建制村均成為南平市級生態村。
護林祖訓成傳家寶
“福建一個村子,一條禁砍禁伐的祖訓管了600年,造就了195公頃的萬木林。”2015年5月8日,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凝聚中國社會的“生態共識”》中提到了沶村的楊家“禁砍禁伐”保護萬木林的祖訓。
1354年,房道沶村鄉紳楊達卿以“植杉一株,償粟一斗”的方式在當地大富山募民營造杉木林(萬木林),創造性為民解決荒年賑饑問題 。他告誡子孫:“此山之木,誓不售人,不得砍伐取利,只許建學校開廟宇,或是人窮無家可居,人死沒棺材可埋,才可砍用,望子孫世世勿違。”
萬木林創始人楊達卿之孫、明朝內閣首輔楊榮也為保護萬木林起到了很大作用,他撰寫了770字的《楊榮家訓》。楊家后人一直牢記祖訓,禁伐萬木林。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萬木林被劃為國有林,被列為我國最早的自然保護區之一;林業部門建立了萬木林省級自然保護區;《楊榮家訓》被收入《福建家訓》一書。
近年來,沶村將楊達卿祖訓和《楊榮家訓》這一系列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護林措施。《村民公約》規定:凡村民嫁娶、生子、考上大學、參軍入伍的,都要在村里植樹一棵。該《村民公約》入選《福建鄉規民約》一書。
如今,沶村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評為“國家森林鄉村”,綠海明珠萬木林成了生態文明建設典范。
生態理念代代相傳
多年來,一代代沶村人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共同守護萬木林。
今年90歲的楊氏后人楊思義,黨齡68年,數十年來堅持學雷鋒做好事,成了房道鎮年紀最大、黨齡最長的志愿者,被評為南平市道德模范。他一直堅持為村里后輩和游客講述萬木林的歷史,協助將“萬木林系列故事”成功申報列入南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楊氏后人在外發展也不忘祖訓,為家鄉綠色發展出錢出力。7月2日,沶村按慣例舉辦楊榮廟會等一系列紀念活動,定居廈門的楊氏后人楊培旭如約趕來參加。20多年來,他一直當志愿者,參與傳播沶村鄉土文化。他擅長演講,講述的故事感染力極強。近年來,楊培旭為沶村修繕家風家訓學習設施等公益事業捐助10多萬元。
鄉賢、黨員楊仁慧牢記祖訓,經常為家鄉提供捐款、就業幫助等,投入180余萬元主持修繕了楊榮文化展示館。該館去年被確定為“南平市家庭教育創新實踐基地”。
楊柳青是沶村籍人士,留學回國后在北京工作,出于對家鄉的熱愛,去年回鄉投身建設建州萬木林康養旅游度假小鎮。她說:“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不是一句口號,更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斷努力。希望通過我的親身經歷,鼓舞更多青年返鄉振興鄉村,建設家園。”
“生態瑰寶不能白守著。”沶村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楊超予是一名“90后”紀檢干部,2021年7月到沶村任職。結合建甌市打造“千年建州·理學名城”品牌的契機,他因地制宜提出打造“楊榮故里,清風沶村”黨建品牌,制作視頻宣傳沶村的優秀歷史文化、清新秀美的生態環境,創作楊榮卡通形象、微信表情包。他帶領村民建成了親子研學營地,開展了“認領萬木林里一畝田”活動,目前正在籌劃“重走地下交通線”紅色體驗項目。
政府民間同向發力
房道鎮每年將傳承沶村優秀傳統文化、萬木林生態文化寫入年度工作報告,對綠色發展項目安排予以傾斜,申報項目對皇賜登瀛牌坊等進行修繕,與建甌市相關部門聯合建立了楊榮文化墻,請方志辦、文聯、作協、攝協等單位對沶村傳統文化進行采風挖掘;對慶豐堂、貴林堂、福林堂等文化勝跡進行保護;指導申報“福建省傳統村落”。
今年7月4日—6日,閩江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師生組成的萬木林實踐隊考察了沶村,就文化旅游、鄉村振興等研討交流、獻計獻策,與沶村村黨支部達成黨建共建協議、認領稻田,將沶村作為閩江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學生社會實踐基地,不斷擴大合作范圍。
為了充分發揮萬木林的宣教功能,萬木林保護區管理處近年來修繕充實了萬木林博物館,新建了樹馨樓、樹毓樓等,今年建成方竹書院。萬木林管理處與建甌法院共同創建建甌市生態司法教育基地;與建甌市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共同創建閩源文化風情館;與建甌市紀委監委共同創建楊榮家風家訓館;與建甌市委統戰部共同創建“同心林”,將楊達卿祖訓和《楊榮家訓》等陳列展示。
近年來,建甌市拍攝了《神奇萬木林》人文風光片、《楊榮家訓》專題片,編輯出版了《萬木崢嶸》《萬木林探秘》大型畫冊等。最近,萬木林保護區管理處拍攝的獼猴視頻在央視一套《秘境之眼》播出,并在央視頻“你記憶中的美麗影像”點贊活動中排名全國第一,獲得一等獎。
如今,萬木林、沶村成了學生社會實踐的熱門之地,福建師范大學、福建信息技術職業學院、福建理工大學等院校紛紛組織師生前來學習。
沶村因“綠”而“紅”。前不久,一批批來自福州的企業員工、大學師生與建甌城里的游客到此舉辦“插秧運動會”。“到萬木林享受‘森呼吸’,到沶村割稻子,體驗農耕文化,滿滿的鄉愁在這里釋放。”一名游客評價道。
“在沶村,每個人都是生態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600多年來代代都有傳承家風、保護生態的故事。全國生態日的設立,將為萬木林錦上添花!”楊超予對接力守護當地綠水青山信心滿滿。(通訊員 范小輝 魏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