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走進位于建甌市東峰鎮坤口村的陶然生態園,清泉蜿蜒、滿眼青翠,一派生機盎然。傳統農田“搖身一變”,成了集綠色農業、休閑旅游、立體養殖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這里不僅是種植園,還是一個休閑農莊,前不久獲得了省星創天地認定,這多虧了省級科技特派員、福州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舒良榮的幫助。”生態園負責人陳道慧高興地說。
近年來,建甌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科技特派員已從單純為農民提供科技服務拓展到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寬領域、全要素、全鏈條綜合性服務。“2021年,我們被省科技廳選認省級個人科特派就有89人,團隊科特派63個,法人科特派1個,需求對接達318項,科特派機制落地生根,成果豐碩。”建甌市發展改革和科技局局長鄭群福說。
在建甌,科技特派員將先進的技術、信息、資金、管理等生產要素植入農村,推進農業從單打獨斗、分散經營向集約化、規?;?、品牌化、設施化、智能化現代農業發展。如建甌市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練進旺被選認為省級科技特派員以來,共引進80多個省內外高產優質稻品種,其中從浙江農科院引進的“浙優21”在建甌示范種植面積近2000畝。2020年,經專家實割測產,畝產干谷達1008.51公斤,創福建省水稻大面積公開測產單產紀錄。
二十年前,建甌錐栗只是產量不多的農副產品,畝產不過50公斤,畝產值三四百元。通過詹夷生、黃銘利等多位科特派的指導推動,如今,錐栗產業已成為建甌支柱產業之一,種植面積57萬畝,年產值6.7億元。“去年,我家靠種錐栗賺了5萬多元,錐栗真是我家的致富樹、搖錢樹。”建甌市小橋鎮西邊村村民范景榮笑逐顏開。
建甌是中國竹子之鄉,竹林面積、立竹數、竹材和鮮筍產量均居全國縣(市)之首,是全國最大的水煮筍生產加工基地。據了解,水煮筍及酸液保鮮技術最初由日本引入國內,但是,酸液會讓鮮筍失去本身的味道。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建甌明良食品公司的科技特派員吳良如從竹筍生物性上進行研究,公司則從裝備工藝上提供試驗,最終研制成功國內首條鮮筍速凍生產線。剛煮熟的鮮筍裝進小包裝袋,速凍到零攝氏度以下,即便貯藏數月,味道仍然鮮嫩。憑借這“一招鮮”,明良鮮筍占領了日本大半市場,而且售價提高了三成。
“得益于科技特派員機制,我們集團引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林業局竹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張齊生領銜的法人科特派團隊,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建成國家級竹板材研發實驗室等系列創新平臺,完成了‘高密度重組竹綜合技術開發與示范’和‘改性酚醛樹脂膠黏劑’兩項國家星火計劃項目,共同開發了5項新產品,申請了20項專利。”福建圣象華宇集團副董事長郭學婢高興地說,過去,華宇集團只是位于建甌東峰鎮的一家代加工企業。如今,華宇是一家集生產研發和銷售竹地板、多層實木地板和復合地板的高新技術企業,擁有5家子公司,集團年產值超過15億元,成為國內竹地板企業“龍頭老大”。
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賺。如今在建甌,科技特派員點燃了“智慧引擎”,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動力。(魏詩琦 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