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依靠國家統銷統購“躺贏”的建甌茶,在經歷市場萎縮、茶葉滯銷、茶廠凋敝的困境后,茶企紛紛進行改革,希冀謀求新一輪發展
北苑貢茶,何日盛景重來
“太神奇了,茶沫上竟然能寫字!”在去年11月舉行的第十二屆海峽兩岸茶博會上,建甌茶企以文化為引,為北苑貢茶尋求突圍之路,引來不少客商及游客體驗,游客周女士經茶人指導,在點出的茶沫上書寫出一個“茶”字,稀奇不已。
北苑,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宮廷御茶園,北苑茶曾上貢四朝(五代十國閩、宋、元、明),歷時458年,在中國茶史上曾有過輝煌,至今依然聲名遠播。然而,并沒有輸在起跑線上的北苑貢茶,即便現在全市干毛茶年產量約1.23萬噸,產值達8.79億元,可與兄弟縣市武夷山相比,仍相去甚遠,不盡如人意。該如何重現昔日輝煌?
各自為戰散如沙
“現在,我們茶企已開始抱團取暖。”北苑貢茶協會會長周偉說,然而以前卻是一盤散沙的局面。
散沙局面要從改革開放之前說起。當時,茶葉出口是國家創匯增收的主要項目,建甌茶由國家統銷統購,所以建甌茶一直處在“不怕賣不掉,就怕你沒有”這種不愁銷路的狀態,造成大部分茶農長期以來不重視茶葉加工工藝的創新和改進。
上世紀90年代初,茶葉外銷市場萎縮嚴重,完全依賴出口的建甌茶葉迎來寒冬。茶葉滯銷,茶山難以產生效益,茶農開始紛紛砍掉茶樹改種橘子等作物,彼時全鎮烏龍茶園不足百畝。
直至本世紀初,茶企紛紛進行改革,摒棄過去粗放型的制茶工藝,走上精品路線。而今,茶市再次走俏,建甌大大小小的茶廠漸多。全市現有各類茶葉生產加工企業約1415家,其中規模企業10家、SC認證39家,省級龍頭企業4家。
“可惜,大多數茶企的發展理念還是老套。”周偉告訴記者,忽略茶產業與文化、旅游等的融合發展,致使建甌茶活力不足。雖然茶葉經營企業多達1415家,但注冊的僅有250多家,規模大多呈現“小、散、差”的狀況,年產干毛茶1萬多噸,占據全市干茶產量的85%,占南平市茶葉產量的20%以上,量大而不精。“一些茶企每年采茶多達四五次,品質一直徘徊不前。”
回歸傳統覓復興
在尋求發展的道路上,一些企業已嶄露頭角,南平市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位于建甌東峰鎮的成龍茶廠就是其中翹楚。該茶廠在保留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創新,如今,成為建甌“矮腳烏龍王”。
“現在每年產量大概有20萬公斤,年產值大概2000萬元。”成龍茶廠廠長、省第二批非遺保護項目建甌北苑貢茶代表性傳承人劉成龍說,為了謀發展,正在將老茶廠改造成一個茶文化體驗館,供游客品茗、鑒茶,體驗制茶。
“北苑貢茶發展上千年依舊為眾人所知曉,是因為它特有的制作工藝以及優良品質。因此,無論建甌茶產業如何發展,但其味道不能變。”劉成龍說,茶葉市場有起有落,無論何時,都需要有人守住傳統的味道。
緣此,從1970年開始做茶,1993年開始研究北苑貢茶傳統工藝,幾十年來如一日,劉成龍專心制茶。尤其在傳幫帶的過程中,從不跳過任何一道傳統制茶工序。劉成龍認為,即便制茶工藝要創新、企業發展要創新,那都應是在掌握傳統工藝的基礎之上。
得益于這樣的堅守,劉成龍在秉持北苑貢茶傳統制作工藝的基礎上,不斷結合技術創新,通過多年的研究開發出北苑貢茶源本正宗的“軟枝矮腳烏龍茶”,產品銷往福建、廣東、浙江等16個省市,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日本等國家。
融合思路尋發展
在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下,建甌統籌起全市茶產業、觀光旅游、歷史文化等資源,對北苑貢茶文化內涵和品質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將茶文化旅游納入全市中長遠旅游發展規劃,促進茶產業全區域、全要素、全產業鏈發展,不斷延伸茶產業鏈,打造全市經濟新增長極。
東峰鎮在全市率先探路。東峰鎮是閩北烏龍茶的主產區,更是北苑貢茶矮腳烏龍的產區,該鎮的桂林村至今還保存著具有160年以上歷史的矮腳烏龍茶園15畝。1990年,臺灣茶業界泰斗吳振鐸教授經過縝密的科學考證,也確認了這片矮腳烏龍為臺灣青心烏龍的祖樹,是臺灣享有盛譽的“青心烏龍”“凍頂烏龍”的祖籍園。去年9月,東峰鎮利用這些資源,舉辦了首屆中華北苑茶神文化節,打造北苑貢茶特色小鎮。未來,這里還將建設北苑茶文化展廳,與北苑御焙遺址等諸多文化遺存相得益彰,走茶、旅、文融合發展之路。
建甌市副市長黃洪河告訴記者,建甌正朝著打造北苑貢茶茶葉特色強市的目標邁進,鼓勵全市茶企發展茶葉精深加工,包括茶食品、茶罐裝飲料、茶醫藥、茶保健品、茶工藝品等,延伸產業鏈,力爭到2022年實現茶葉總產值、出口額、創稅收各翻一番。
在黃洪河看來,除了延伸產業鏈,還要注重挖掘旅游文化資源。對此,建甌還將依靠茶文化,以點連線,打造建甌茶文化觀光旅游線路。把小橋鎮的“十里景觀帶”及周邊茶園、川石茶果農場生態園、東游際下生態茶園、東峰鳳山茶園等,通過“茶文化”貫穿起來,發展集休閑觀光、采摘體驗、茶園定制、電商銷售、互聯網+為一體的茶葉小鎮,將建甌建成為一個茶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先行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