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挖魚塘在大棚里就可以養魚?在南安市梅山鎮蓉中村有一個全省首個內循環恒溫缸式桂花魚養殖基地,就用了這種獨特的養魚方法。
28日中午,4.5萬尾桂花魚苗喜換“新家”,入住該養殖基地——蓉中村桂花魚養殖基地。
4.5萬尾桂花魚游入“致富池”
“魚苗到了,魚苗到了!”28日,一輛輛滿載桂花魚魚苗的貨車,緩緩駛入蓉中村桂花魚養殖基地。分裝、消毒、入池……在工人們的護送下,一條條活蹦亂跳的小魚經過消毒殺菌后,游入了8個新建的恒溫養殖缸內。它們將在這里開始為期5個多月的新生活,長成0.6-0.75公斤便可向市場出售。
為了更好地觀測魚苗是否健康,工作人員還對魚進行取樣檢測。“主要是看魚鰓部位有沒有帶蟲,我們顯微鏡只能看到蟲體蟲害,解剖的時候就看一下魚里面的內臟器官有沒有異常。”養殖基地技術員李曉聰告訴記者,桂花魚養殖采用的是內循環水養殖系統,具有機械過濾、鼓風增氧、殺菌滅藻、水質監控等多重功能,能夠保證桂花魚產量和質量,缸內的水體每3個小時就能完成1次循環,耗水量在5%-10%之間,十分節水。
“此次共投放魚苗4.5萬尾。”養殖基地負責人李朝陽介紹,桂花魚的生長周期為5個多月,明年四五月,這些魚就能夠出欄,屆時可帶來兩三百萬元的收入。
科技賦能助力災后重建
當天,省水技總站、省淡水研究所、廣東梁氏種業有限公司、南安市農業農村局及梅山鎮政府等單位領導、專家來到現場,逐一查看企業各養殖設施設備重建情況,仔細詢問基地消殺情況,認真指導企業工作人員做好魚苗投放及今后常態化日常管理事項。
原來,蓉中村桂花魚養殖基地早在2021年10月便已投入運營。該基地由蓉中村黨委和當時的國務院扶貧辦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蓉中)培訓基地牽頭,經部分村民投資成立。經過一年多的發展,養殖產業蒸蒸日上,然而天災打亂了他們的發展步伐。
今年夏季,臺風“杜蘇芮”來勢洶洶,基地被大水淹沒,遭受重創,建成投產的4套桂花魚養殖設施設備全部移位損壞、超7500公斤成魚全部“逃逸”,損失慘重。
“都已經是成魚,可以出欄了,沒想到,一場特大暴雨,把一切都沖沒了。”李曉聰心疼地說。桂花魚養殖產業不僅是幾位投資人的心血,更承載著蓉中村實現鄉村振興的希望。
來不及心疼,基地便進入了重建環節。連月來,他們重拾信心、加大投入、升級設備、整裝再出發,為魚兒準備更智能化的“新家”。
“我們吸取了臺風的經驗教訓,在各級部門和專家的指導下,將所有養殖系統基礎提高50厘米,在底部埋下掛鉤,屆時可掛網防止魚‘逃逸’,同時協調鎮村幫忙疏通河道,多措并舉,消除隱患。”對于基地順利恢復生產,李曉聰開心地說,為了提高效率、科學養魚,基地還優化了內循環系統,同時增設車間智能管理系統、遠程操作系統,力求有效提升抗洪能力和排污流速,以科技賦能高標準重建災后桂花魚養殖基地。
“我們在手機上就可以監控到水體的氨氮亞鹽,通過手機直接控制水溫、恒風系統,還可以自動加溫、殺菌消毒。”李曉聰說。
“公司鼓勵村民以參股等方式,帶動大家創業致富。同時,公司每年保證拿出10%利潤充實村集體收入,為村財增收至少10萬元。”李朝陽介紹,此次重建基地,財政補助100多萬元,公司前后又投入了200多萬元。
記者:莊樹鴻
通訊員:張玉清 黃揚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