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老伯在志愿捐獻遺體登記表上簽名
昨日,南安詩山鎮錢塘村許通省老人在家中簽下《自愿捐獻遺體登記表》,完成了自己的夙愿:將自己的遺體捐給醫院供科研或教學使用。
昨日上午10點多,記者來到詩山鎮錢塘村許通省老人家中。由于前兩天腿摔傷,行動不便,許老伯正坐在床上。看到南安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進入家門后,老伯顯得很激動。許老伯滿頭銀發,精神抖擻,說起話來鏗鏘有力。“人生百歲不是夢,善良謙敬心中藏……”在老人房間的墻上,貼滿了這樣的詩詞。“這些全都是我自己寫的,有時候出去玩或偶然有感,就會寫詩。”許通省說,他今年80歲,早年在南安的一家企業做會計,是一名老黨員。
許老伯家的墻壁上還掛滿了各式各樣的樂器,有琵琶、二胡、簫等。他告訴記者,這些樂器他都會彈吹,他從12歲就開始學唱戲。“今天腳受傷了,沒辦法彈樂器給你們聽,我就唱首南音給你們聽吧。”說完,老伯有板有眼,開始動情地唱起來。
“生死一場夢,我覺得身體是外物,如果死后能夠繼續為需要的人提供幫助,我很開心。”許通省老人說,前幾年聽說能夠捐贈遺體,他就一直想要去申請,可惜不知道該如何申請,這次多虧有南安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到家中幫他登記。當天上午11點多,許通省老人的遺體捐獻協議已經填好。“能夠把遺體捐獻出去,我很自豪!”老人驕傲地說。
“供教學和科研使用的遺體非常缺乏。”廈門大學醫學院胡老師向記者介紹,在教學及科研中,遺體可用于解剖,在解剖過程中讓學生現場觀察,獲得實踐經驗;也可結合遺體捐獻者的病史,研究疾病;此外,遺體還可做病理切片,保存下來當教學的直觀模型等。老人捐獻遺體的想法,不僅對于醫學科研和教學有益,而且與社會上薄養厚葬的風氣形成很大的反差,對弘揚好的社會風氣也有很大意義。
>>相關鏈接
遺體捐獻這樣完成
人體器官(遺體)捐獻可與當地紅十字會聯系,主要通過以下兩種方式完成: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通過書面自愿申請人體器官(遺體)捐獻登記,并且沒有撤銷該登記,待其身故后進行人體器官(遺體)捐獻;公民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獻其器官,待其身故后,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達成一致意見,共同或委托代表以書面形式表示同意的人體器官(遺體)捐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