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居是鐫刻著歷史年輪的文化瑰寶,承載著先輩的精神印記,也寄托著人們對文化根脈的眷戀。如何在歲月侵蝕與時代發展的雙重挑戰下,讓名人故居重煥生機,成為文化傳承中亟待破解的關鍵命題。
近日,一場聚焦潘受故居修繕保護的“關注民生事有事好協商”活動在潘受祖籍地南安樂峰鎮展開。市政協臺港澳僑聯絡辦、市政協人口環境資源委、部分市政協委員、相關部門負責人齊聚一堂,為潘受故居修繕保護出謀劃策。
潘受精研書法,早年師法顏真卿、虞世南,后轉習魏碑,在楷書、行書方面造詣很深,最后自成一家。南渡新加坡后,潘受更是致力于中華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其詩、書、畫三絕蜚聲海內外,國學大師錢鐘書稱其“大筆一枝,能事雙絕”,更被新加坡政府盛贊為“國寶”。
作為潘受的祖居之所,潘受故居這座閩南傳統建筑不僅是磚木結構的典型代表,更寄托著海外華人對中華文化的深厚認同。由于歷經歲月洗禮,潘受故居破敗蕭條,存在老化嚴重問題,隨時面臨倒塌風險。
據悉,潘受祖宅分為“前落”“后落”兩部分,“前落”為潘家共有資產,始建于乾隆年間,距今260多年。“后落”即潘受舊宅,是潘受的父親潘習鵬于民國年間所建的二層磚木結構,屬私人建筑,距今100多年。
“近年來,修繕潘受故居的呼聲漸高,‘前落’修繕工作已于2021年竣工,但受資金、產權歸屬等問題影響,‘后落’修繕工作未得到實質性進展。”樂峰鎮僑聯主席潘住強介紹,潘受為潘習鵬的四子,潘受及其兄弟的子女均在海外居住生活,鮮少回國,也沒有同國內宗親聯系。因聯系不到潘受近親和后人,產權歸屬問題成修繕阻礙。
面對潘受故居的現狀,經過前期深入勘察調研,樂峰鎮將潘受故居修繕保護列為本次協商的主題。座談會上,政協委員們結合自身實際暢所欲言。
“眼下,潘受故居有一些地方岌岌可危,而且馬上就要進入臺風高發季,當務之急先對‘后落’進行周邊的環境整治和加固易損結構。哪怕暫時無法大規模修繕,也要確保它能扛住風雨。”市政協委員潘周陽表示。
“針對產權問題,我們要積極發揮市僑聯的作用,爭取盡快聯系上潘受近親和后人。在沒有取得后代的聯系之前,是不是可以先由潘氏宗親推選幾名代表,再由鎮里進行背書,先把修繕工作推動起來。”市政協委員潘守立說。
面對委員們的精準建言,市委統戰部(僑務辦)、市文體旅局、市住建局、市僑聯等相關負責人積極回應,并表示將全力助推潘受故居修繕項目落地見效。
樂峰鎮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梳理政協委員的意見建議,并持續跟蹤后期落實情況。同時,充分發揮協商民主凝聚共識、匯聚力量的獨特優勢,以潘受故居修繕為契機,錨定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辦成一批有溫度、有質感的民生實事,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持續提升。(記者 傅雅蘭 通訊員 蘇俊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