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學習經驗,語言溝通能力不佳,走路不穩,雙手基礎能力不足,肌肉協調性和控制力差,不能固定指向目標物,甚至不能有效抓取物品……這樣的孩子,能獲得怎樣的教育?
南安市特殊教育學校的王莉莉老師,記錄了自己為一名叫小珍的孩子送教上門的過程:確定孩子納入送教班后,老師對照《兒童精細動作能力調查表》進行前測,六個一級目標——擺弄物品、基本操作能力、雙手配合、手眼協調、握筆畫寫、工具使用,孩子的測評結果只有20分。
每天固定時間,南安特教學校的老師通過網絡平臺,給在家上課的孩子進行專門的課程直播。
除了專門的電教室,在普通教室,黑板上的攝像頭也能將班級情況實時傳送給在家的學生,老師與同學間的互動可以看得很真切。
老師決定利用孩子身邊的生活資源,采用小步子示范教學法,提高她的雙手協調能力。制定的課程中融入“捏、舀、穿、擰、撕”等單手和雙手訓練內容,學生在老師示范、輔助下完成相關任務。一學期結束時,老師對孩子進行后測,評估得分提高到了31分。
11分的進步有著怎樣的表現?王老師的微信收到了孩子母親發來的一段小視頻,視頻里小珍幫媽媽剪開了食用鹽的包裝袋。媽媽激動得有些哽咽地說:“孩子能幫忙了,會幫忙了!”
校企合作辦學,特教學校實習工位上的設備與工廠流水線上的完全一致。水暖班上的不少學生畢業后直接進入工廠流水線工作。
“每個殘疾兒童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他們經過學習掌握一技之長……”南安市特殊教育學校校長尤志添說,重度殘障學生無法到校學習一直是特教難以解決的問題,可是越是這樣的孩子越需要盡早介入訓練,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都可能改變他們的生活質量,甚至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來自南安職業中專的糕點老師,為特教學校的學生上面點制作課。
聾啞孩子在美術教室學習繪畫。目前,學校油畫班已有30多人就業。
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的《關于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提出,到2027年適齡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保持在97%以上。
其實早在2013年,南安市特殊教育學校就結合實際,為重度殘疾兒童開展送教上門服務。但由于轄區面積大,送教對象多、分布廣、殘疾類型復雜等因素,送教成效不明顯,專業性和有效性也受到影響。
由于多重殘疾等原因,孩子極其敏感。面對號啕大哭的學生,送教上門的老師要付出更多的耐心。
2021年9月,南安特教學校推出全省首個特殊教育“云端學校”,建立起教育、民政、衛健、殘聯、婦聯等部門“五位一體”協同聯動機制,“云課堂”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學校依托互聯網創建云平臺,免費為送教學生配備一臺40英寸彩電,免費安裝“云端學校”學習終端設備,配有獨立私密的頁面及賬號。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通過“云端學校”平臺互動課堂功能,或進行遠程教學,或實時開放特殊教育學校多個班級的同步課堂,還定期上門送教。專業醫療康復服務團隊一方面在“云端學校”開設認知類、生活技能類、行為訓練類、康復訓練類和家庭支援類等五大類課程;另一方面定期上門為不同類型的學生提供康復服務。
每一次上門送教,老師總要針對性地準備好幾個提袋的物品,方便對這些特殊的學生進行教學。
經過兩年多實踐,現在南安市實現了三類殘疾適齡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100%。南安特教學校不僅有洗車設備、美甲室、水龍頭氣動組裝線,還配備了專用教學設備的殘疾人培訓教室6間、實訓實習室12間,保證每個參訓學生均有工位。同時,云端平臺不斷優化,讓需要送教上門的195名重度殘疾學生,有了更豐富和個性化的選擇。(記者 王毅 通訊員 黃瑜鵬 陳鑫煒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