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兜村為高甲戲興趣班的孩子舉行匯報演出,在近千名觀眾的注視下,十幾歲的孩子展現出相當成熟的功底。
南安市石井鎮岑兜村是遠近聞名的戲窩,被認為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高甲戲的發源地。
“好的,再抬高點,堅持住……”每到寒暑假和周末,岑兜村的禮堂里,高甲戲演員林國春便帶領孩子們練習基本功。
經過戲曲基本功的訓練,村里的孩子有著比同齡人更靈活的身姿。
岑兜村高甲戲興趣班每年都有新人加入,從零開始學習。
“因為深感戲曲傳承的危機,2015年7月,村里特意請來老師開辦這個興趣班。我還擔心沒人來,招不滿,沒想到,第一期就來了50多個孩子。”岑兜村黨總支書記洪安平回憶道,“后來,高甲戲成為岑兜小學的特色美育課,每個班級每周安排一節高甲戲普及課。到了寒暑假,村里還聘請多名專職老師為有潛質的孩子進行全面指導。”
寒暑假和周末,喜愛高甲戲的孩子在林國春老師的指導下刻苦練功。
明末至今,融合了南音、傀儡調和泉州民間音樂的高甲戲,走過了300多年的輝煌歷史。高甲戲創始人——“戲祖公”洪埔的雕像立在岑兜村的中心位置。從前的岑兜村有“十家九戲”之說。到20世紀80年代,村里的高甲戲班還有近30個,這些戲班常年在外演出,遠的到東南亞巡演,一出門就是一兩年。
村里請來專業的高甲戲藝人,對有潛質的孩子進行分組教學。
然而到2015年,岑兜村只剩一個戲班,觀眾大都是附近的老人。
過去,名角一個跟頭就從后場翻上舞臺,然后連續幾個空翻開場。這樣的武戲現在很少見到了。年老的演員以表演文戲居多,曾經激蕩鄉村的鼓點和鑼音漸漸消散。
基本功練習對體力消耗極大。暑期的中午,訓練后一名小女孩在地墊上睡著了。
“非遺”要振興,需要注入新鮮的血液,不但要有人演,還要有人看。高甲戲興趣班成立后,村里的老藝人紛紛加入,每到孩子排練節目時,他們就一對一教授身法,一對一練習唱段,大家樂此不疲。
快要磨穿的小白鞋后跟,是幾個月來用功訓練的見證。
經過8年堅持,岑兜村高甲戲興趣班走出了近300名學員,幾套動作幾出唱詞的記憶,換來的是年輕一代對高甲戲的認知。
“一個孩子對戲曲的喜愛,可能會帶動一個家庭去關注。”洪安平說,這些年,村里常在暑期為高甲戲興趣班的孩子舉行匯報演出。稚嫩的唱腔一起來,臨近村老老少少都來了,近千人的現場座無虛席。
在岑兜村高甲戲匯報演出時,一名小演員舉著旗幟努力保持著標準姿勢,汗水打濕了妝容。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岑兜村的少年帶著幾分懵懂的喜歡,把高甲戲的幾套動作、幾出唱詞融入了童年記憶,這也讓傳承有了根。(記者 王毅 通訊員 黃瑜鵬 陳鑫煒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