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營企業、民營經濟為基本盤的南安市,是我省縣域經濟強縣,其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連續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全國前30名。
今年來,南安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論述和黨的二十大精神,不斷傳承弘揚、創新發展“晉江經驗”,聚焦當前民營企業發展中面臨的痛點堵點難點問題,專門制定出臺《南安市“四好四更優”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若干措施》,22條政策干貨,進一步激發民營經濟內生動力,奮力在實施新時代民營經濟強省戰略中當主力、挑大梁。
目前,南安全市市場主體超20萬家、民營企業6萬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187家、億元企業516家,民營經濟呈現5個“9”的貢獻特征(90%的稅收、95%的GDP、90%的技術創新成果、92%的城鎮勞動力就業、99%的企業數量);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5%,位居泉州各縣(市、區)第一,經濟社會持續穩健發展。
深度把脈問診
實現民營經濟精準畫像
一是入企畫像。深入開展“服務進企業”活動,市鎮兩級領導干部、駐企“三員”深入1187家規上工業企業、587家限上批零住餐企業、163家建筑業企業、41家重點服務業企業等,全方位了解和掌握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問題,今年來走訪民營企業6400多家(次)、協調解決問題350個。二是穿透畫像。建立工業運行實時監測機制,強化對民營企業用電、用工、用氣、稅收開票、貨物運輸等先行指標的動態監測、穿透分析,及時發現經濟運行中存在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全面客觀、準確精確為全市廣大民營企業“畫像”。三是借智畫像。與深圳投石、新加坡邦城、畢馬威等專業智庫合作,系統梳理石材陶瓷、水暖廚衛、機械裝備、日用輕工、電子信息等五大主導產業和現有35個市鎮工業園區的發展現狀、問題瓶頸,研究制定產業轉型升級、集群發展方向。
量體裁衣施策
助力民營經濟強筋壯骨
一方面,以“四好”親商惠商助商。圍繞融資貸款接續好、要素供給保障好、辦事審批服務好、執法監管態度好等4個方面,聚焦企業痛點難點問題,助力企業紓困解難。如,針對銀企溝通不暢、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推行金融服務民營企業“紅黑榜”,遏制盲目“一刀切”抽貸斷貸壓貸行為,“點對點”調度銀企融資需求,實現企業需求與金融供給的精準匹配,今年來爭取專項債資金25.44億元,幫助341企業與銀行對接融資100.55億元,支持223家企業轉續貸近10億元;針對企業招工引才難等問題,建立“政府+企業+高校+商會”校企合作模式,依托異地商會設立23個“校企合作聯絡站”,今年來赴省內外舉辦線上、線下招聘活動70多場次,達成初步就業意向超1萬人;針對低效用地量大面廣等問題,依托低效用地盤活利用試點政策,出臺“1+4”方案,采取自主提升、合作開發、國企介入、收回儲備等方式,已分類盤活土地3367畝,今年將盤活10000畝;針對辦事不便、服務不優、審批繁瑣等問題,深化“局長走流程”專項行動,在政務服務中心增設“材料共享應用”功能,解決材料重復提交等問題,一趟不用跑事項、即辦件分別從去年的86.1%、65.4%提升到92.1%、70.4%。
另一方面,以“四更優”安商護商興商。從產業配套更優、創新生態更優、市場環境更優、企業家隊伍更優等四個維度破題,提升產業聚集度和競爭力,助推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如,在產業生態重構方面,圍繞構建“4+2”產業體系,科學布局總用地面積5035畝的18個標準化工業園區,謀劃打造水暖衛浴閥門、石材陶瓷、機械裝備和電子信息等千億產業生態集聚帶,目前已建成標準化廠房200萬平方米,力爭到2025年建成廠房超800萬平方米;在平臺賦能方面,高位嫁接知名高校、行業龍頭等高端資源,建設國家級的石材建陶和水暖衛浴產品質檢中心、智能鑄造產業創新中心、科技領軍人才創新驅動中心以及海爾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上海大學南安研究院、華南師范綠色低碳創新中心、華大石材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創新賦能平臺,謀劃工業設計小鎮,促進研發成果與本土產業深度融合;在企業家精神塑造方面,深入開展青年領軍工程、女企業家成長培養計劃,不斷走出去開拓視野、借他山之石格物致知,推動新老代際傳承、青藍相攜并進,讓南商精神薪火相傳、代代傳承,不斷催生南安企二代、創二代、女企業家的內生動力。
優化體制機制
激發民營經濟發展活力
一是政企互動機制。深入踐行親清政商關系,建立健全市領導掛鉤“四上”企業、駐企“三員”、政企“早午晚餐會”、行業企業座談會、政銀企對接會等長效機制,提升政府服務企業效能。如,召開全市工業企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和建筑業高質量發展大會,邀請民營企業家坐到臺前、分享經驗;常態化開展政企“早午晚餐會”,政企面對面、近距離溝通交流,形成“企業出題、政府答題”的良性互動機制。二是政策落地機制。線上推廣應用泉州“政策找企平臺”,已上架獎補政策107條,注冊企業數3536家,推動政策與企業精準匹配、快捷申報,變“企業找政策”為“政策找企業”,已兌現惠企資金4361.87萬元;線下梳理編制各級惠企政策匯編,開展政策吹風會、局長談惠企、服務進企業等系列活動,推行窗口“大篷車”、部門聯合現場辦公等服務模式,推動政策直達快享、免申即享、穿透落地。同時,適時開展政策措施落實部門自評、第三方評價、企業家滿意度評價“三評”活動,及時修正已出臺的政策措施,不斷提高政策供給敏銳度、精準度和實效性。三是定期調度機制。建立“一日一通報、一周一會商、一旬一督導、一月一調度”長效機制,定期調度政策措施落實情況,分析研判發展趨勢,協調解決企業發展遇到的突出問題,確保每隔一日、一周、一旬、一月都有可觀可感可觸摸的進度和成果。
(陳鑫煒 卓建番 陳達馨 黃瑜鵬 陳瑞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