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泉州南安市康美鎮梅元村非遺傳承人蘇清良,入選中國木偶劇院“非遺文化手口相傳”守護木偶計劃人物。
“這不僅僅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這位手持刻刀46載的老人,已經將手藝傳到兒子蘇華榮手中,蘇家的木偶技術也已經傳承了七代。
“雕刻已經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
昨日,記者來到蘇清良家中,只見院子、房屋里擺放著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精美木偶。
61歲的蘇清良手掌粗糙,視力已經不如從前,戴著一副老花鏡,仔細地盯著手中的“四海龍王”,不時拿起手中的刻刀做最后修飾,他的孫子則圍在一旁看著。
“‘四海龍王’最難的是頭上的機關,要做到眼睛、嘴巴靈活地動起來可不容易,非一日半日可以做成。”蘇清良笑著說,一個活動的木偶頭起碼要三四個月時間,不沉下心來是絕對做不好的。
蘇清良的手藝是從父親那里繼承下來的。從小耳聞目染,10多歲的他便拿著刻刀模仿,長大后又在父親的技藝基礎上四處求學、換新,跟隨眾多著名非遺傳承人學習,現在小到布袋戲、提線木偶、杖頭木偶,甚至是大神將都得心應手。
蘇清良說,一個好的木偶可以在匠人的刀下綻放生命,這正是他從藝46年所追求的。作為唯一一個以木偶制作人入選“非遺文化手口相傳”守護計劃人物,他的技術自然熟練,木偶種類十分豐富,這是他的優勢。
不僅如此,蘇清良從不吝惜分享作品和技術,毫無保留地甚至不計酬勞地將木偶知識傳給大眾。“入選守護計劃人物后可能要在全國進行展示和演出,我認為這正是活動的意義——傳承。”他說,推廣傳統文化,只要有萬分之一的人想學習,那么木偶文化就可以一代一代傳下去。
“雕刻已經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想要讓他傳承下去。”蘇清良說。
“讓更多人知曉木偶文化更重要”
令蘇清良欣慰的是,他的兒子蘇華榮繼承了手藝,蘇家的木偶技術傳到了第七代人手中。
從小,蘇華榮就將父親制作的木偶當成玩具,因此他的“玩具”總比別人家的孩子多,而長大之后的他意識到,這些并不僅僅是“玩具”。和父親一樣,從小被木偶包圍的他,開始對雕刻充滿興趣,畢業后正式與父親一起學習。
“僅僅學會雕刻技藝是不夠的,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木偶文化更重要。”為此,蘇華榮將自家改造成一個小型展館,用來制作、展示、教學,取名“錦德木偶藝術傳習中心”,展示父子倆的作品。在蘇華榮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人前來參觀和學習。
“去年我們向中央戲劇學院提供學生專用的教學道具,接待日本、馬來西亞、印尼等地的學生,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我們的木偶文化,還吸引來自中國臺灣和新加坡等地的人們前來購買木偶。”蘇華榮說。
如今,蘇華榮也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孩子。“雕刻需要美術基礎,因此我讓孩子學習基礎的繪畫,希望他們將來可以愛上木偶雕刻。”在蘇華榮看來,家庭是手藝傳承最強有力的方式。(通訊員 陳瑞萍 黃偉勵 李絢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