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2月1日訊 “升堂!威武……”提到縣太爺審案,你是不是首先想到這樣的場景?今天,“發現”之旅第四站,走進南安市檔案館,一份清乾隆時期的縣太爺審判文書,帶我們穿越時空,聽聽那時候的“庭審”現場說了些啥。
當年縣太爺為村民土地糾紛作出的審判文書復印件
村民“土地糾紛” 縣太爺出面調解
在南安市檔案館,存有一份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的縣太爺審判文書。該珍貴檔案為復印件,(原件在南安官橋九溪沈氏村民手中),全文共計700多字,詳細記述了“案情原委”和“最終判決”。就此文書,泉州海交館考古部的林瀚為我們做了詳細解讀。
當時,南安縣三十七都(現南安官橋)的沈森良一族買下黃書淵的一座山。鄭氏、蔡氏、郭氏、林氏等,不顧山主已換,依舊上山樵采,沈氏一族遂將他們告之。而本案緣起,主要是沈氏子侄進山樵采,遭到鄭、蔡等阻擋,起了爭端。
早在上一年(乾隆四十四年)9月23日,南安縣令就已進行堂訊,判定此山為沈森良族人所購,要求鄭、蔡、郭、林等人向沈氏認稅,對于毆打沈氏的鄭晏、林親等人重責三十大板。但鄭、蔡等不遵判決,依舊強行進山樵采,以致沈氏再次提出“申訴”。鄭、蔡、郭、林等認為,之前他們已經向黃姓認稅了,因此可繼續樵采;沈氏一族則認為,他們已買斷此山,沈氏子孫生時可樵采,死后可葬山。對沈氏控稱郭習等人拔蹂田苗、王衷等人搶剝等情形,堂審結果認為并不是在場親眼所見,所有糾紛都因爭割山草引起,故由官差出面,黃、沈兩家到場劃定給管之界,這件事才算收官。
而此類事件,林瀚表示,在明清碑刻上并不少見。
時光前進235年 當今法律如何論斷
一場“土地糾紛”,縣太爺出面進行調停,若按當今律法,又該如何判定呢?
福建賢泰律師事務所副主任李文質律師介紹,根據《憲法》第九條:“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都屬于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規定屬于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涂除外。”在我國大陸目前并不存在對森林、山嶺或荒地所有權的買賣,因此“買山”之事不可能存在。
可能出現的是,國家或集體森林、山嶺或荒地的管理者,利用職權將其違法承包或違法“賣”給第三方。此種情況,則可能構成侵占國有資產罪、職務侵占罪、貪污罪、受賄罪、詐騙罪等或數罪。
雖然個人不具有森林、山嶺或荒地等的所有權,不能進行買賣,但卻有經營權(使用權)。通過經營管理并獲得收益是可以的,經營權也可以合法轉讓和繼承。案例中如果沈森良是向黃書淵轉承包這座山的承包經營權,是合法的。鄭、蔡、郭、林等人之前如果獲得黃書淵父親許可,并拿到林木采伐證,那他們上山采伐是合法的;但山林轉讓后,未經沈森良許可并獲得林木采伐證,他們再去采伐就可能構成盜伐林木罪。案例中鄭、蔡等人的行為除了接受法律制裁外,還需賠償沈森良的損失。
征集令
珍貴檔案征集
如果您有各個歷史時期在泉州乃至全國具有重要影響或作出突出貢獻的社會各界知名人士的檔案資料;反映泉州各歷史時期的地域地貌、風土人情、民間藝術、著名商標、人口遷徙、名勝古跡、城市變遷、歷史風貌建筑、街區改造等情況的檔案資料;反映泉州地區各歷史時期發生的重大活動和重大事件的各類檔案資料等想要捐獻,都可以到泉州市檔案館進行咨詢,或關注本報官微“海峽都市報大泉州”,也可以撥打95060告訴我們。(海都記者 劉淑清 夏鵬程 通訊員 劉揚宇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