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國產首款3A游戲《黑神話:悟空》熱度居高不下。在游戲中,一幅孫悟空跪拜菩提祖師的繪畫,喚起了許多人對《西游記》中孫悟空拜師情節的回憶。在南安翔云鎮,就有一座古寺供奉著菩提祖師金身。
這座古寺名為“龍須巖”,位于翔云鎮翔云村翔云山(又名“象運山”)北面,依山而建。近日,記者跟隨“悟空的腳步”,走進了這座菩提祖師道場,探尋龍須巖的前世今生。
歷史名剎藏深山
記者驅車沿著蜿蜒的山路駛入翔云山,還未到龍須巖,遠遠就能看到白色輕煙繚繞,峭壁下的山坳中,一座燕尾脊層遞式三層巖殿建筑坐落其中。
龍須巖門開向東,從山下沿石階東攀而上,門口上掛有匾額,由明代書法家張瑞圖題寫“龍須古地”;邁過大門直通庭院,里面砌有圍墻,連著西面一列平房,那是禪房及管委會人員寢宿之地。庭院中種有花木,立有“重修龍須巖碑記”“龍須巖祖師公請官香告示式”等數方石碑,還有石桌、石椅,可供小憩。
登數級石階便可到達龍須巖大殿,殿宇門庭開闊,砌有圍墻欄桿,左右兩座涼亭。殿堂坐南朝北,為宮闕式結構。站在大殿前,抬頭可見重檐歇山式綠色琉璃瓦,重檐之間高懸現代著名書法家梁披云所題的“龍蟠寺古”匾額,大門上則書有“龍須巖”三字。
龍須巖的建造時間,雖無確切文獻可考,但明隆慶版本的《泉州府志》有記載:“象運山有巖曰龍須,石罅中有龍須草,泉隨草滴,因名。”翔云鎮龍須巖管委會委員、《龍須巖》一書主編翁大榜向記者介紹,當地人相傳,龍須巖的修建時間可追溯到元朝,距今約700年,但翔云供奉菩提祖師的歷史已逾千年。
邁進大殿,殿中供奉的正是菩提祖師神像。這座神像五官端正,黑臉闊額,頭頂五佛,身披袈裟,端坐于殿中蓮花座上。
登后山石階,曲徑通幽,又豁然開朗。觀石壁上生長有一簇簇的龍須草,山泉水從石壁流出,順草滴落,頗有意境。明朝名士施民聚曾用“泉滴龍須萬點珠磯垂石壁,神通象管四時香火起煙云”來描述這番美景。繼續前行,可見如來殿依山壁而建,為鑿壁立柱而成,乃龍須巖舊殿,菩提祖師金身曾供于此。
在大殿,常有當地村民前來進香祭拜。翔云村村委會原主任梁湖北介紹,龍須巖香火鼎盛,每年元月初四皆有舉辦民俗活動,菩提祖師深受當地人信奉。
千年金身被損毀
據史料記載,菩提祖師本住在印度,為何南安翔云會供奉其金身呢?
翁大榜拿出翔云最早供奉的那一座千年金身的照片,向記者娓娓道來。1966年夏季,菩提祖師金身被劈碎燒毀,當時,從金身中掉落出一本書,書中具體內容不詳,但有一句話流傳了下來:“隋大業二年(606年),印度來華傳道高僧夢梵阿科,取香木為材,于清泰寺雕刻。”
“大多數故事都是民間口口相傳,我撰寫《龍須巖》這本書后,有更多翔云文化愛好者給我提供信息,我還特意去了一趟漳州南山寺了解情況,才整理出來。”經過翁大榜10多年來的走訪、搜集、整理,才得到了基本完整的故事。
據傳,孫悟空出師下山后,觀音菩薩向菩提祖師透露,準備讓孫悟空護唐僧去西天取經。菩提祖師聽說自己的徒弟將承擔大任,自己也想多做善事,欲現身人世,勸化眾生。于是,觀音菩薩托夢天竺游僧以閩粵之交的大菩提樹雕塑金身。
隋朝年間,傳道高僧夢梵阿科,取香木為材,于清泰寺,用一百零八天匠心工雕,仿人體中等身材,大骨三十六,小骨七十二,五臟六腑具有,四肢隨輪轉動,光頂無須,五官端正,面頤準隆,目炯耳垂,渾身黝黑,頭戴五佛帽,外披袈裟,僧靴為履。此仿人體造型雕塑的工藝稱“五鏤造型”。
菩提祖師金身最早供奉于漳州清泰寺,唐時移供于漳州崇福禪寺(南山寺),在唐武宗(傳為846年)時期,離開漳州,后輾轉來到泉州,先供奉于翔云中峰院數年,后在翔云民間以巡境的形式被供奉。待元朝時期,一僧人在翔云山鑿石立柱(遺跡尚存)建龍須巖后,菩提祖師金身才定居于此。
可惜,在20世紀60年代,這具千年金身被毀。1983年,當地鄉民決定重塑菩提祖師金身。在翔云鎮海內外廣大鄉親的努力下,先取樟木為材,雇請專業匠藝師傅、仿照隋末夢梵阿科所造,以人體中等身材構造,四肢隨輪轉動,重塑菩提祖師金身。
龍須巖也遭遇過大劫而新生。據史料記載,20世紀末,龍須巖在火災中被損毀,1986年,由鄉親捐資重建。殿宇保留古式巖室,禪房亭榭,依山壁立,氣勢宏偉。2001年,主殿失火焚毀,同年10月主殿重建落成,顯得更加金碧輝煌、宏偉壯觀。
進香民俗入非遺
龍須巖的菩提祖師信仰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而今,當地年年舉辦菩提祖師進香活動,以其獨特風格,形成了一整套民俗文化內容豐富的系列活動,成為閩南地區少有的春節期間大型民俗活動。
菩提祖師進香是翔云歲首民俗活動的重頭戲。每年農歷正月初四,春暖花開之際,為祈求新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翔云鎮區人民都要舉行菩提祖師進香民俗游樂活動。
該民俗活動還得到官方“認證”。宣統時期,泉州府正堂發布了“龍須巖祖師公請官香告示式”,該民俗活動得到了官方保護的殊榮。2021年,菩提祖師進香民俗游樂活動成功入選第八批南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龍須巖香火鼎盛、庇佑四方,龍須巖菩提祖師進香活動歷史悠久,融入當地民眾生活,是翔云的一大盛事,也是春節期間的大型游樂活動。我從小時候在大人的陪同下執香隨行,到長大后更深入地參與體驗,感受了菩提祖師信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南安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翔云聯絡處聯合發起人、籌備組成員梁育俊對龍須巖進香民俗活動感受頗深,他曾參與組織2011年的出境進香活動,整個進香隊伍共計有400多輛車參與,隨行到安溪縣仙苑村龍須巖分爐進香。
龍須巖不止菩提祖師金身和民俗活動值得一看,這里還有很多故事傳說。如“竹枝挑鐵鐘”:大殿前一口重達400余公斤的鐵鐘,據傳,鐘原本在中峰寺,菩提祖師化身牧童,敲鐘玩耍,老僧不堪其擾,言其能以竹枝挑起就歸牧童。牧童遂挑起鐘就消失了,三日后,鐘出現在了龍須巖殿中,世人方覺是菩提祖師顯化。山上的龍須草也有關于龍王的傳說。此外,這里還有石鼓一粒,木質符印一方和瓷質香爐一口,都有一定的文物價值。
龍須巖在解放戰爭時期,還成為中共閩西南地下活動據點,著名的龍須巖會議在此召開,是南安市重要的紅色革命遺址。
眼下,梁育俊正牽頭籌備成立南安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翔云聯絡處,建立翔云文化交流平臺,開展翔云文化發掘研究。“希望翔云文化能夠不斷得到傳承和傳播,帶動更多翔云文化愛好者加入隊伍,講好家鄉故事,推介家鄉文化,傳播家鄉好聲音,讓更多人來到翔云旅游,一睹悟空師父真容。”(記者 李貴靈 李想 通訊員 黃靖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