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red的詳細影評:(提示:有一些非關鍵情節的劇透,請謹慎觀看!)
影片放到三分之二部分時,展現在影迷面前的是一幅絕望的場景。女主角雷一路逃亡,認識沒多久的冒險伙伴芬、韓索羅和楚巴卡試圖拖住第一教團(First Order)地面部隊的追殺腳步,轟鳴而過的TIE戰機則將一座美麗的神廟和整座星球化為廢墟。
然而從迷霧中涌現而出X翼戰機化解了這場危局。這一切和35年前一模一樣,包括韓索羅那似笑非笑的表情和他喊出的那句臺詞:“是反抗軍(The Resistance)!”王牌飛行員波-達梅隆(Poe Dameron)率領的X翼戰機中隊與TIE戰機、暴風突擊隊展開廝殺,正義的一方終于展開反擊。
這種感覺很好——比單純的“好”更好,它感覺很熟悉。
影迷們很難忽略這些鏡頭中的隱喻。自從《星球大戰3:武士復仇》(Star Wars: Episode VI- Return of the Jedi)之后,《星戰》的種種美好都只留存于影迷的回憶之中。蹩腳的前傳三部曲、各種糟糕的“特別版”正傳三部曲徹底毀了這部星際史詩。巴諾書店書架上滿層的小說和漫畫將這個故事延續了下去,但它們只是雞肋而已,樂高推出的星戰玩具也于事無補(可能有一點點補)。
不過現在,J.J.艾布拉姆斯(JJ Abrams)和他的“反抗軍”成為了救星。《星球大戰》電影——應該說是真正的《星球大戰》電影回來了,偉大的使命、毀滅星球的武器、面具反派對抗年輕英雄這些大家熟悉的橋段也都回來了。正如片名《原力覺醒》所示,部影片的原力非常強大。
事實上沒人覺得艾布拉姆斯會拍出糟糕的電影,由正傳三部曲編劇勞倫斯-卡斯丹(Lawrence Kasdan)創作的劇本、厚厚的支票本帶來的底氣、工業光魔的強大技術實力再加上迪士尼全方位的支持,想要拍出一部爛片都難。
但《星球大戰:原力覺醒》要做到的可不僅僅是“讓人不失望”,它還肩負“還債”的重任。它要抹去過去幾十年里失敗《星戰》電影帶給影迷的糟糕印象,重新喚醒他們對于初代三部曲的回憶。《星球大戰:原力覺醒》不僅要拉回那群X一代(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出生的美國人)影迷,同時還得讓新生代的年輕影迷接納這部電影。這個擔子可不輕吶。
謝天謝地,這部影片最終圓滿完成了任務。
千年隼號再次啟程,時而盤旋迂回,時而貼地飛行。千奇百怪的外星人,不管是用布偶道具制作,還是用電腦特效生成,同樣都栩栩如生且不落俗套。影片中出現的每一顆新星球都令人印象深刻,仿佛你真的駕駛飛船造訪過一樣。凱洛-倫那把引發鐵桿星戰迷質疑的紅色怪異光劍,恰恰對上了一把藍色光劍。當初歐比旺將這樣一把光劍交給盧克-天行者,如今執掌它的卻是一位新英雄。這是一部鐵與血、勇氣與傷痛鑄就的《星球大戰》,被屠殺的村民,被遺棄的兒童讓影迷認識到這部影片真實的一面。暴風突擊隊不再是量產的克隆人,他們是被洗腦的普通人,他們也是一群惡魔。
艾布拉姆斯、卡斯丹和初來乍到的邁克爾-阿姆特(Michael Arndt)的劇本非常出色。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飾演的韓索羅依然毒舌,甚至觀替觀眾提出了質疑:反抗軍摧毀第一教團(First Order)弒星者基地(Starkiller Base)的計劃和當年反叛軍摧毀死星的計劃如出一轍(官方吐槽擔當?)。
C-3P0依然是整部影片中的喜劇擔當,超空間跳躍依然擁有相同的視覺特效,而這部影片中任何不合情理的東西都會被轟鳴的TIE戰機炸得粉碎。《星球大戰:原力覺醒》中重現了太多正傳三部曲中出現過的主題,以至于這部影片壓根不像是第七部作品,更像是將三部曲的故事重新演繹了一遍。
令人欣慰的是,新人的發揮是這部影片的亮點之一。作為影片中的麥高芬(劇情推動物),新機器人BB-8已經萌倒了不少人,在一些場景中它竟然還真的起到了作用,發揮遠超自己“吉祥物”的定位。波耶加(Boyega)飾演芬 (Finn),一位擁有道德心的暴風突擊隊員。他能用豐富的面部表情傳達感情,這樣的暴風兵在之前的《星戰》電影中可是從來沒有出現過。飾演波-達梅隆的奧斯卡-伊薩克(Oscar Isaac)用殺人一般的眼光凝視亞當-德里弗(Adam Driver)飾演的大反派凱洛-倫(Kylo Ren),與后者上演精彩對手戲。黛茜-雷德利(Daisy Ridley)飾演的雷(Rey)則泰然置若地踏上這段英雄之旅,相信她會被不少少年少女引為偶像。
和我們一樣,韓索羅和盧克-天行者(Luke Skywalker)是雷和芬心目中的傳奇人物。和我們一樣,他們很難相信自己會與心目中的英雄相遇,一同踏上冒險旅程。這段旅程充滿驚險,但也同樣奇趣橫生。(芬與雷之間的化學反應堪比《奪寶奇兵》中的瓊斯和瑞文伍德)
一句話可以概括這部電影:如果你愛過《星球大戰》,那么你深愛著的一切都將回歸。如果你對《星球大戰》一無所知,這部電影也值得一看。
(《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將于本月19日在北美上映,明年1月9日中國內地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