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第一次觀看《星球大戰》的電影,并不是在電影院,而是通過官方在21世紀初出品的修復版DVD。“修復版分為金色版和銀色版,我托朋友幫我買了一套銀色版,金色版太貴了。”成全說,那是他第一次看到《星球大戰》的電影。“坦白講,因為之前讀過小說,看電影就覺得反差很大。雖然已經從電影雜志知道,盧卡斯對電影里做得不太好,現在看起來比較LOW的地方進行了修復,但還是覺得反差大,特別是莉雅公主沒有小說里寫得那么漂亮。至于打斗場面,我們看慣了吳宇森、徐克的武打,就會覺得星戰電影里的打斗也相對太簡單了。”
太空歌劇有傳承
成全現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科幻立方》主編,再回過頭去看“星戰”,他也毫不避諱地指出不足。從科幻研究者的角度出發,成全認為《星球大戰》系列電影應該叫做太空歌劇。它對西方的戲劇經典有繼承,只不過把故事背景搬到了太空。“《星球大戰》之前,科幻片在美國就是R級片,是低端一些的電影,不是主流。《星球大戰》雖然有科幻元素,但敘事上完全是致敬西方古典戲劇的經典,美學上則是致敬古羅馬和歐洲的中世紀。其實,絕地武士的扮相就是中世紀歐洲的騎士團。”
在成全看來,《星球大戰》的故事總體而言想象力比較匱乏,編劇和創作走的都是保守路線。“所有戲劇沖突都可以在西方古典的小說中、在黃金時代的科幻小說里找到借鑒,比如弗蘭克·赫伯特的《沙丘》。戰爭也主要是復制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投石機之類,想象力很貧乏。”此外,成全認為,《星球大戰》對太空背景和天文學的運用也非常少。只是一味地把地球上沙漠、極地、雨林、火山這些景觀復制到某個行星上去。“其實上世紀80年代好萊塢已經拍過一些關于黑洞的科幻電影,可以說比《星球大戰》對太空背景、天文學的展現更加成熟。《星際穿越》更是讓觀眾大開眼界了。”
不是國民級電影
每次《星球大戰》系列電影上映,星迷官方組織501軍團的COSPLAY都是一大亮點。但在身為星迷的成全看來,《星球大戰》在中國還屬于小眾,沒有像它在美國那樣成為一部國民級電影,“星戰文化”在中國也沒有像在美國那樣成為一種主流文化。“舉個例子,美國有一部拍成非科幻類型的電影,叫做《星迷戰友》,講述星戰粉絲團為了哄身患絕癥不久于人世的‘團友’開心,偷偷跑進盧卡斯的莊園,偷出還沒有面世的道具的故事。而得知真相的盧卡斯最后也原諒了他們。其實就是在這種對‘星戰’道具的哄搶中,在對劇情的討論過程中,一代美國人就這樣成長起來了。到了美劇《生活大爆炸》里,四個主角都是星戰迷,它代表了美國的一種風潮。”成全分析說,在中國情況又完全不同了。《星球大戰》電影正式在中國上映,時間就已經很晚了,錯過了培養中國粉絲的年代。而且星戰粉絲組織像501軍團,他們的一套裝備價值不菲,入門的門檻比較高。“從影響力來說,我覺得《星球大戰》還不如《變形金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