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新銳導演沈少河的心情有些激動——由其執導的首部南音題材電影《旦后》,11月1日至8日在全國21個城市新增排片。這對《旦后》而言,意味著又有更多觀眾可以感受閩南文化的傳承魅力。
《旦后》是一部由廈門本土影視公司制作的院線電影,改編自廈門本土80后作家黃寧的同名小說《旦后》,從前期項目孵化到影片定檔上映,耗時三年時間,無論是故事、人物原型,還是導演、取景地,都充滿了廈門元素。
再過半個月,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活動將在廈門舉辦。有這方廣闊的舞臺,廈門本土電影如何借勢發展,多出精品?這或許是廈門電影人需要好好思考的問題。
《旦后》講述“廈語片”輝煌過往
近年來,在電影全球化、娛樂化的背景下,一批有情懷的電影創作者反其道而行之,開始把鏡頭對準自己熟悉的本土文化,記錄故鄉風物和世道滄桑。
《旦后》就是這種類型的電影。影片講述了閩南女孩林波兒于1945年為逃避戰禍而離開故土鼓浪嶼,隨養母到香港艱難營生,困境中依然堅持學習南音,在僑胞的幫助下出演“廈語片”并一舉成名,被東南亞影迷譽為“一代旦后(花旦皇后)”,直至2019年回歸鼓浪嶼的傳奇故事。影片的故事時間跨度長達70多年,講述“廈語片”的輝煌過往,堪稱一部閩南人的奮斗史。
天然取景地更要出產好電影
一直以來,廈門在影視圈的出鏡率很高,因為有著優美的自然環境、豐富的城市形態和深厚的人文底蘊,被影視界譽為“天然攝影棚”。遺憾的是,大部分影片只是在廈門取景,真正由廈門拍攝的影片卻寥寥無幾。
在與《旦后》導演沈少河的采訪中,他不止一次提到,廈門并不缺乏拍電影的人才,但本土電影的發展之路還任重道遠。他說,廈門的影視公司大多規模較小,多數是以微電影、承接商業廣告片拍攝為主,即便有個別公司拍攝電影,也由于各種原因沒能在全國公映。
去年,市文聯、市電影家協會舉辦了“2019廈門百年電影論壇暨廈門電影人創作的電影展映周”。“當時,我們還提出了一個口號:中國電影,廈門制造。但要真正實現,并非易事。”廈門市電影家協會主席、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李曉紅說,廈門和電影有著密切的聯系,基礎條件特別好,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一些原本與電影無關或關系不大的機構和個人,也加入到了電影制作行列,打破了傳統的電影制作模式,為國產電影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目前的廈門,仍缺乏成規模的電影業態群。
影視是一個“規模經濟”頗為明顯的行業,只有達到較大的生產規模,才能對資本、人才等生產要素產生明顯的集聚效應,產業集群才會形成。對此,李曉紅提出了“影視人才特區”的概念,建議將扶持政策覆蓋到電影工業領域的各類人才,積極引進頭部企業。這樣,人才有了,就能把產業帶動起來,變成真正的廈門出品、廈門制造,切實發揮“以節促產”的作用,從而迎來廈門電影產業發展的大好春天。
《旦后》幕后 三年只做一件事
沈少河是一個對故鄉有著深刻眷戀的人。他是漳州詔安人,曾在深圳從事演出策劃工作,后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后,他回到離開了20多年的半個家鄉——廈門。沈少河說,在這個充滿鄉音的地方,想通過自己的作品,挖掘閩南文化的精髓和內涵并推廣。
邂逅《旦后》,對沈少河而言,既是偶然,也是命中注定。一次偶然逛書店的時候,他發現了黃寧的小說《旦后》。“這本書獨特的封面顏色和構圖一下就吸引了我,打開一看發現,這不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題材嗎?”而此時的黃寧,也在尋找導演,希望將自己的作品搬上銀幕。正是在這樣的契機下,電影《旦后》應運而生。
《旦后》由廈門本土影視公司幕光(廈門)影業有限公司聯合銀都機構有限公司、福建嗨皮兔影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從2017年買下黃寧小說的版權,到2020年電影《旦后》定檔上映,這三年,沈少河只做了這一件事——將《旦后》做成精品獻給觀眾。
在佛山一影視城拍攝時,恰好碰上梅雨季節,但影視城給的時間只有十幾天,劇組全體人員平均一天只睡三四個小時。為真實還原歷史,沈少河和劇組上下遇到了不少的困難。此外,影片中也展現了鼓浪嶼及廈門本島的歷史風情。
電影《旦后》還未正式上映就傳來喜訊:該片獲得2020年第五屆加拿大金楓葉國際電影節最佳新銳影片獎。(廈門日報記者 陳冬 見習記者 許舒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