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對這部明天就要上映的紀錄片給予關注。”8月13日,導演馮小剛的一條微博,引起了網友的關注。原來,國內首部獲得公映許可證的“慰安婦”題材紀錄片《二十二》,8月14日正式在全國公映。這一天,正是世界“慰安婦”紀念日。對于80后導演郭柯來說,拍攝《二十二》,其實是“搶救性記錄”。就在公映的前兩天,片中的黃有良老人去世了。影片中的22位老人,目前僅8位在世。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館長蘇智良教授告訴快報記者,目前登記在冊的中國大陸“慰安婦”幸存者僅剩14人。
克里斯·馬吉代表祖父約翰·馬吉接受了紫金草國際和平紀念章
尋訪團成員在煤炭港遇難同胞紀念碑前放上鮮花 受訪者供圖
32099人眾籌100萬,片尾名單震撼觀眾
8月14日上午,在南京某影城的放映廳內,已有不少觀眾坐在位子上等待觀看紀錄片《二十二》。
據了解,由于缺乏經費,《二十二》于2016年底發起眾籌,在不到兩個月時間內,通過32099位民眾籌到了100萬元。在拍攝前,演員張歆藝為此片捐資100萬元。
《二十二》,即22位“慰安婦”幸存者。影片記錄了分布在黑龍江、山西、湖北、廣西、海南五地的“慰安婦”幸存者的生存現狀。影片中,老人們的晚年普通平淡,沒有想象中的壓抑痛苦。對此,郭柯表示:“這不是一部販賣磨難和眼淚的電影。”
記者注意到,放映廳內的觀眾大多是年輕面孔。放映過程中,廳內幾乎沒有雜音,也甚少有觀眾“走神”玩手機。
正片結束后,銀幕上出現密密麻麻的名單,并附有文字“感謝為本片眾籌的32099位民眾”。“其實片尾才7000人左右,都是我核對后敲上去的,大家看到了非常震撼,但這只是一部分。”郭柯表示。
鏡頭追趕時間,公映前又一老人去世
對于郭柯來說,拍攝《二十二》,其實是“搶救性記錄”。
2012年,他曾拍攝紀錄短片《三十二》,因為當時全國僅有32位公開身份的“慰安婦”幸存者。兩年后,當他著手拍攝新紀錄片時,這個數字減少到22。這也是影片片名《二十二》的由來。8月12日,公映前兩天,片中主人公之一海南老人黃有良離世,影片中的22位老人,現在僅8位在世。
“我很幸運能拍到這些老人,能聽她們跟我講。一位90歲的老人給我講70多年以后,她再看曾經迫害她的人群,她笑了,她說他們也老了。”郭柯告訴記者,拍攝過程中,沒有追求家國仇恨的沖突,讓老人表現得憤怒、傷心,而是將老人當成親人,盡量讓老人開心、愉快。
據悉,電影的收益部分將捐贈給相關“慰安婦”公益組織,“我們能做的有限,但和這些老人的緣分,不會因電影的完成而結束。”
網友反饋排片少,官微求院線支持
在《二十二》官方微博評論區,不少網友都留言反饋所在城市“排片少”,或者是沒有排片。對此,官微解釋,因為發行團隊同事僅逾百人,無法完全覆蓋到全國三、四、五線城市。
現代快報記者通過時光網查詢,8月14日,南京有37家影院排片,共上映229場。記者在微博上看到,不少網友曬出滿場照片,以及影院增加排片的截圖。據導演透露,上映首日,全國平均上座率達31.7%,單日票房突破300萬。
“懇請各院線和影城領導能夠適當給予本片場次支持,使廣大觀眾無論在哪個城市,都有一個和本片見面的機會!”官微《請求函》里寫道。不少影城官方微博在《請求函》下留言:將支持。
紀錄片《二十二》講了什么?(來源百度百科)
在日本侵華戰爭的八年期間,20萬中國婦女被迫淪為日軍的性奴隸。在影片開拍之時,中國內地僅剩22位“慰安婦”幸存者。當光陰慢慢劃過,時間撫平傷口,這些經歷了常人無法想象的磨難的老人們,如今又身在何處,過著怎樣的生活,經歷著怎樣的悲喜憂樂?
關于日軍侵華戰爭中國幸存“慰安婦”長篇紀錄電影《二十二》。紀錄電影《二十二》劇組是由一支特別的隊伍組成,除了國內外的專業電影人士,還包括各方學者及愛心團體的加入。劇組以拍攝為目標,關愛為目的,從2014年1月至7月陸續在中國五個省、二十九個不同的地區紀錄全國各地的“慰安婦”幸存者,通過與這些老人的深入交流,影片突破了歷史資料和證據收集的局限性,從客觀、人性的角度,紀錄這群幸存老人當下的生活狀態。
影片通過對這些老人適度地靠近,用客觀的鏡頭,將歷史的碎片點點打撈起來,把那些行將逝去的事實鐫刻成永久記憶的“墓碑”。在最后這個時刻,我們,可否停下匆忙,給她們一次最深情的凝視。 電影于2015年10月05日 釜山新世界影城 3號影廳點映;2015年12月11日 北京電影學院 標準放映廳點映;2016年04月29日 北京師范大學 北國劇場 點映;2016年05月15日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 Safra劇院 點映2016年06月25日 莫斯科karo 11October劇院4號影廳放映;2016年07月10日 西安白鹿原影視基地巨幕廳點映。
2017年8月14日紀錄電影《二十二》全國公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