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類型
好喜劇稀缺觀眾有需求
《情圣》之所以獲得這么好的票房成績,是因為它在逗樂觀眾這一點上做得成功。該片被許多觀眾夸獎為“2016年最后一部好看的喜劇”,也能看出喜劇片這一類型在國產電影中的舉足輕重。
與好萊塢不同,喜劇片在國內是最重要的類型片。目前國產片票房排行榜前10名,包括《美人魚》《捉妖記》《港囧》《夏洛特煩惱》等,其中有7部是喜劇片或以喜劇為主打元素。根據時光網的數據,2016年國產喜劇片共拍攝100部,占全年國產片的七分之一,票房則占到26.4%。
“科幻、動作類影片是好萊塢最主要的類型,因為好萊塢在電影工業上的絕對領先地位,這類電影也幾乎霸占了全球電影市場,各國在本土電影上便只好從喜劇、愛情這些類型上突破。在法國、意大利,最賣座的本土電影也是喜劇片。”電影市場研究專家蔣勇分析,2016年國內電影市場之所以慘淡,缺少現象級的喜劇片撐起票房是原因之一。
除了《美人魚》一枝獨秀,2016年的國產喜劇片確實慘淡。“喜劇鐵三角”寧浩、徐崢、黃渤沒有新作品,馮小剛則放棄了他賀歲喜劇的金字招牌,轉而拍攝更為嚴肅的《我不是潘金蓮》,而分別打造出《夏洛特煩惱》和《煎餅俠》的喜劇新秀沈騰、大鵬也沒有新作品。那些最具實力的喜劇演員都忙著參加各類綜藝節目,沒人從事喜劇片創作。
更何況,喜劇片本身就是一種非常難拍的電影類型。編劇、影評人史航認為,目前觀眾擁有千百種娛樂方式,段子、網絡視頻提高了大家的笑點,導致電影編劇在不到兩小時的劇情里安插密集笑點變得越來越難。僅以臺詞為例,《情圣》導演宋曉飛就透露,南北觀眾會因語言差異,對喜劇的接受程度有所不同,“為解決南北喜劇的差異,我們更多的是在情節和橋段上制造喜感,比如錯位、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