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里,張一曼扇自己耳光的那場戲看得很多觀眾大呼心疼,任素汐說:“電影中扇耳光的戲拍了三條就過了,不過從2012年話劇演出開始,就每場都這么扇,到目前有一百多場了。”每次演出,任素汐演完一場就好像跟著人物“死”過一次,但也正是這種戲劇的魅力讓她對舞臺始終保持熱情,“我這十年來,基本上就在排練廳、劇場和家這三個地方待著,我也沒有別的什么業余愛好,但是我覺得在排練場的時候是我最開心、最幸福的,是別的東西都給不了我的。”
《驢得水》從話劇舞臺搬上大銀幕,任素汐認為自己在表演上沒有很大的差異,“因為我們演話劇的時候,導演對我們的要求也是真實、自然地生活在這個舞臺上,生活在情景里面,不是那種拿腔拿調的、夸張的舞臺表演。只不過是在舞臺上不要背臺,在拍電影的時候不要出畫,就這個區別而已。”
但仍有觀眾對電影的“話劇感太濃”提出了質疑,還有觀眾認為,片中很多人物后半部分的轉變太過生硬,有些臺詞是在嘶吼。對此,任素汐解釋說,《驢得水》這部電影的風格就是把矛盾沖突集中起來,“有的轉變看似快,但都是在邏輯里的,而且在生活中也是有原型,并不是憑空捏造的。這也就是為什么有的觀眾會覺得演員會有嘶吼的感覺,其實是在那個規定情景里,槍都頂到頭上了,還要冷靜,又要符合人物邏輯,我就不知道該是什么樣了。”她強調,《驢得水》并不是沒有電影感,而是戲劇性強,恰恰這種風格的電影在市面上比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