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春片由追憶邁向現實
【藝壇雜議】
在9月14日公映以來的第9天,《七月與安生》在口碑爆棚的助推下,票房終于勉強過億。三年以前,《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以近7.2億元的票房收官,《小時代》系列的前兩部票房近8億元;兩年以前的《同桌的你》拿到4.5億元,《小時代3》5.2億元,《匆匆那年》近6億元,《左耳》近5億元;一年以前,《何以笙簫默》《小時代4》《梔子花開》分別取得3.5億元、近5億元和近3.8億元的票房;2015年11月的《我的少女時代》也拿到了近3.6億元的票房。而從2016年開始,《睡在我上鋪的兄弟》與《誰的青春不迷茫》《夏有喬木 雅望天堂》都只賣了1億多元,只有《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里》過了3億元……單從票房上來看,同等品質的青春片如果前兩年能賣4億元的話,現在就只能拿到1億元票房。在整個大盤走低的情況下,青春片的票房也曲線下坡,進入2016年衰頹之勢更加明顯。
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青春片并非是類型片的概念,更嚴謹地說它只是一種題材的劃分,不過大家約定俗成叫它青春片。從《陽光燦爛的日子》到《十七歲的單車》等,在早些時候和第六代電影中,它并非是商業片的概念,而更多涌現的是文藝片,這些電影雖然也完成了個體命運的講述,但核心要義和根本姿態卻直指時代和社會。反觀現在的國產青春片,卻遠非如此。
從發端上看,國產青春片最初是受泰國電影、中國臺灣地區“小清新”電影的影響,是一個由外向內的過程;從中國電影內部來看,從2002年開創大片時代的《英雄》到2011年的小成本票房神話《失戀33天》,國產電影無論從主創到核心受眾構成、觀眾觀影趣味等方方面面都開始進入一個新老交替、更新換代的產業大環境。誕生于這一時期的國產青春片迅速發展,成為一個最吸金、最耀眼的類型,然后又很快出現衰落之勢。